第十四章 寬容待人——擁有一顆博大的心非聖賢,孰能無過。(1 / 3)

第十四章 寬容待人——擁有一顆博大的心非聖賢,孰能無過。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孩子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勇於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並且到犯錯誤的原因以免下次再犯。孩子要能容忍他人所犯的過錯,他人的無心之失。教導孩子善待他人家教案例

有一個孩子,他不知道回聲是怎麼回事。有一次,他獨自站在曠野,大聲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聲:“喂!喂!”他又叫:“你是誰?”回聲答道:“你是誰?”他又大聲尖叫:“你是笨蛋!”山上又傳來“你是笨蛋”的回答聲。孩子十分憤怒,向小山罵起來,然而,小山仍。舊毫不客氣鸚鵡學舌樣地回敬他。

孩子氣衝衝地回家對母親訴說。母親對他說:“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對。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對它說話,它就會和和氣氣地對待你。”孩子說:“那我明天再去那裏說些好話。”

“應該這樣,”母親說,“在生活中,不論男女老幼,你對人家好,人家便對你好。如果我們自己粗魯,是絕不會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

這位聰明的母親巧妙地教會了孩子怎樣待人。寬容是一種美德,在生活中,即使別人錯了,無禮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寬容他人,同樣能獲得信任和支持,同樣能得到別人的友善相待。

在教孩子善待他人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讓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想法,學會心中有他人,寬容他人。父母應該教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多一點忍讓,多一份關心。這樣,別人也會遇事寬容自己,體諒自己,為自己著想。事實上,隻要孩子學會了寬容,他就會贏得朋友,就會真正體會生活的快樂。

曾有人讓愛迪生談談對小時候打聾他耳朵的那位列車員的看法。令人意外的是,愛迪生並沒有大肆地辱罵那位列車員。他幽默機智地回答:“我感謝他,感謝他給我一個無人喧囂的環境,使我能夠專心致誌地完成更多的試驗和發明!”愛迪生不僅寬容地對待了這位列車員,而且從這次不幸中找到了發明創造的動力與源泉。

寬容了別人,等於善待了自己。寬容是成就事業的基石,化解矛盾的良藥,利己利人的法寶。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在街上看到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上前勸架,說:“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了,別吵了。”

那人指著顏回的鼻子說:“你算老幾?我就聽孔夫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 顏回問:“如果你錯了怎麼辦?” 那人回答:“我把腦袋給你。如果你錯了怎麼辦?” 顏回說:“我就把帽子輸給你。” 於是,兩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後,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

顏回心想,老師一定是老糊塗了。雖然不情願,顏回還是把帽子遞給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興地走了。

接著,孔子對顏回說:“說你輸了,隻是輸了一頂帽子;說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麵前,恭敬地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生慚愧萬分!”

孔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寬容他人的典型。事實上,這種寬容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明知是對方無理,或者是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大的損失。這種寬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有一天,歌德到公園散步,迎麵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的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語的批評家。他站在歌德麵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我正好相反!”歌德一邊說,一邊滿臉笑容地站到一旁。

歌德以幽默和寬容的方式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也顯示了他的大度和忍讓。 寬容是一種美德。它能夠化解矛盾,使人和睦相處。諸如“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古今可笑之人”之類不重表麵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高低的言行是高尚的。寬容體現了一個人的素養與氣度,表現了一個人的思想水平。善待他人的短處,可以使我們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對待他人的長處,可以使我們不斷進步。

現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根本不考慮別人。如果別人做錯了事,根本沒有一點寬容之心,而且往往抓住他人的缺點不放。

研究機構曾經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當你討厭的同學需要你的幫助時,你會幫他嗎?”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表示願意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別是59.8%、41.7%和37%。由此可見,雖然不少孩子對於他人的主動求助表示願意幫助,但是從小學階段到高中階段,表示願意幫助他人的人數比例是遞減的。 在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是:“麵對過去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你會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隻有29.9%的學生表示會原諒他,有近24%的學生表示很難原諒或絕不原諒,其餘的學生則表示原諒但不忘記。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能夠主動寬容別人的孩子實在太少了。 托馬斯·利考納認為,作為道德美德的寬容有兩個方麵。(1)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