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憋屈的大公雞(1 / 3)

第二十六章憋屈的大公雞

盧天生家的房子在隱聖廳的後邊的坎背上,這是三小間半新不舊的二層泥牆土瓦木結構房子,它的北邊是一片廢墟,廢墟上,建了一間小小的矮房子,門楣上方的牆上用毛筆寫著“盧氏香火屋”幾個大字,從四周留有的斷垣殘壁和盧天生門前用以壘成半堵圍牆的大青磚來看,當年這裏也是一幢大宅子。

小狗媽將秦時領到了盧天生家院門外,正伸手去開院門的栓子,聽見屋裏頭響起“呴呴呴”的聲響,小狗媽渾身一顫抖,趕緊將手縮了回來,往後倒退一步。

秦時不由得汗毛倒豎,頭皮發麻,問道:“什麼聲音?”

小狗媽說:“他家的大公雞,厲害得很,我不敢進去了。”

秦時全身鬆弛了下來:“一隻公雞,能夠厲害到哪裏去啊?”

小狗媽說:“要不厲害,早被鄉裏捉走了,還活得到今天!”

別人家的公雞不打鳴時發出來的聲響是“咕咕咕”,而盧天生家的大公雞卻是“呴呴呴”的怪異聲,別人家的公雞見了生人,至多伸長脖子,歪著雞頭,瞪著眼珠,朝你看看,可他家的大公雞,一見生人,冷不丁地就啄你一口,而且單啄你的雙手或者要害處。

還怕一隻公雞不成?邪了門了!秦時將手伸到裏頭打開了院門,走了進去,看到門上帖著一副對聯:“金雞喚出扶桑日”“錦犬迎來大地春”,門環上掛著一把銅橫鎖。盧天生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秦時正待轉身,聽得門檻邊上的狗洞裏又是一聲“呴呴呴”,隨之而來的是翅膀拍打和雞爪抓地的雜亂聲。他低頭往裏一看,裏頭伸出一個紅冠雞頭,圓睜著烏溜溜的雞眼,伸縮著黃澄澄的雞喙,一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架勢,無奈狗洞太小限製了它太大的身軀,再做掙紮也是徒勞。

秦時友好地向它招招手,問道:“你家主人呢?”

公雞沒有應答,站在院門外的小狗媽應答了:“估計到山上幹活去了。這個聾絆,很會做的,連下雨下雪都沒得空的。”

秦時說:“他都忙些什麼呢?”

小狗媽說:“空忙!耳朵聾,眼睛瞎,手腳慢,還能忙出個什麼花頭來?他是勞碌命,放著敬老院的福不去享,要在家裏活受罪!你看人家孤寡老頭老太,去了敬老院多舒服,發的東西又多,帶挈兄弟子侄姐妹外甥都有東西好拿。”

小狗媽告訴秦時,盧天生本可以去寶龍橋敬老院的,但是怎麼動員,他也不去,喜歡留在村裏活受累,過苦日。

這時,老五嫂臂彎裏挎著個竹籃子路過,說:“秦書記找聾絆啊!我看到他到後山挖葛根去了。”

小狗媽說:“這個時候怎麼去挖葛根呢?葛根是冬天挖的呀!”

秦時問道:“葛根是幹啥用的?”

小狗媽說:“可以搗葛粉,以前沒得吃的年月裏,我們挖來當飯吃。”

老五嫂說:“以前沒得吃,用來充饑的山裏貨,現在城裏人當寶貝。”

是啊!現在飯店裏,有一道輔食,叫五穀雜糧,一個竹編的小簸箕裏,裝有玉米、番薯、毛芋、花生等等,一上桌成了搶手貨。她們口中說的葛粉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好東西呢?說不定也是山裏的一寶。本來,秦時看到盧天生家鐵將軍把門,打算晚上再來走訪,對葛藤葛粉的好奇心,驅使他現在就想找到盧天生。

秦時問道:“老五嫂,後山在哪裏?”

老五嫂走到屋北的廢墟上,指指屋後的山頭,說:“就是那裏,你看半山腰,不是有個人影在動嗎?那個可能就是聾絆!”

秦時對她們兩人說:“你們忙自己的去吧!我上山找他去。”

說著,秦時穿過廢墟,朝後山連奔帶跑而去。

五保戶盧天生有兄妹四個,一個妹妹兩個弟弟,母親五九年餓死了,兄妹四人全由年邁的奶奶和鰥苦的父親養大,妹妹嫁給下半村的姓顏的一戶人家,夫妻和睦,小日子過得不鹹不淡;小的弟弟從小少樂趣,唯有書本是他最好的伴當,恢複高考頭年就考上了本省的師範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了城裏一所省重點中學教語文,八九年七月份調到了市電視台當了記者,如今在通江這個小城市,算得上是個家喻戶曉的頭麵人物;大的弟弟長得白白胖胖,從小深得奶奶的喜愛,高小沒畢業就輟學在家了,二十剛出頭,就娶親生子,如今子孫滿堂,生活雖苦,但也其樂融融。

奶奶和父親也曾經給天生張羅過一門婚事,天生對山下村那個老鰥夫的破口缺女兒,雖然不樂意,但想想自己既是聾子又是瞎子,也就咽咽口水心平平了。無奈此女生性張揚,不甘寂寞,在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竟然將一個年長她四十多歲的前額長了顆肉瘤、野名叫獨角獸的老頭勾引到了了床上,在田裏耕田回家避雨的盧天生正巧撞上了說不出口的那一幕,第二天他就拉著破口缺,上公社離了婚,自此脫單又複單的盧天生,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光棍日子。

六十歲那年,在城裏工作的弟弟找鄉裏的民政助理員遊複興,幫他辦了個五保戶,打算送他到區民政局辦的寶龍橋敬老院,可他死活不肯去,說:“我這麼大幢的房子怎麼辦?我田裏有毛芋,地裏有番薯,菜園子裏還有洋蔥,怎麼放得了?不去,養老院天天吃人參,我都不眼紅!”隔壁鄰居,沒有一個人想得通。多好啊!住到養老院裏,不用上山下地,不用忙死忙活,這樣現成的安逸生活放著不去過,卻偏偏要呆在這山旮旯裏,天天起早貪黑,一刻沒得閑,不是見他扛著鋤頭出門去了,就是見他背上扛著一捆柴回來了。一句話,不是在田頭地腳山上幹活,就是去田頭地腳山上幹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