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牆轟然倒塌之後,濺起的煙塵籠罩了整個莊園的上空,如同一團土灰色的雲氣,蕭颯之氣穿透而出。
等煙塵漸漸的消散開來,戰馬的嘶鳴這才嘶鳴起來。
唏聿聿
……
這一刻,邊子白的心頓時涼了半截。
苟變的心也涼了。
就連覺得手拿把攥的丁隻也臉色慘白,嘴唇哆嗦著似乎想要找人求證道:“是騎兵?”
戰馬,長刀,一個個如同釘在馬背上的騎士,眼神如同餓狼一般的盯著眼前的如林戰戟,流露出輕蔑的神情。為首的幾個人還穿著鎧甲,顯然是一支完整的趙國騎兵小部隊。
不用猜了,肯定是騎兵,而且還是趙國邊軍的騎兵。那種隻有在戰場上殺戮才能聚斂的殺氣如同夢魘般讓人喘不過氣來。這樣的軍隊,恐怕在趙國邊軍之中也不是弱者。苟變率先反應過來,舉起手中的劍高呼道:“他們沒有著甲,不足為懼。”
他的話似乎給人一種幻覺,趙軍騎兵沒有著鎧甲,如同雞蛋一樣一碰就會碎的西貝貨。
可事實上會是這樣嗎?
趙國是戰國時期最早淘汰戰車,發展騎兵的諸侯國。而趙國的騎兵在一開始發展的時候,就沒有往重騎兵發展,反而清一色的都是輕騎兵,騎射成為早期騎兵最重要的攻擊手段,但還不止於此。雖然騎兵部隊沒有成為趙軍中成建製的軍隊番號,沒有軍隊的戰旗,但不得不說,趙國在邊境的險惡局勢,讓趙國的邊軍擁有了強大的戰鬥意誌。
騎兵也是如此,輕騎的特點是往來如風,用輕便的弓箭在運動之中殲滅敵人。
所以,趙軍根本就沒有打算給騎兵著重甲的意思。倒是一身皮甲還是給準備了的,相比草原不足五花八門的裝扮,趙軍的騎兵看著還算威武。姑且不論這支軍隊怎麼會來到的衛國,就算是衛國國內有人暗中和趙國裏外勾結,但是甲胄目標太大,太容易被發現,自然不會攜帶進入衛國境內,更何況是在國都帝丘附近?
以至於這支趙國邊軍缺乏了衝擊步兵方陣的能力,可即便他們帶著甲胄,也沒有能力衝擊步兵方陣。
因為皮甲的作用,最多也就防禦普通的弓箭,有破甲能力的重箭是防不住的,但是如果在皮甲外麵和裏麵多準備幾層絲綢的話,弓箭對人的傷害會降低到最低,就算是受傷,也不會陷入太深。
但這樣的防禦用來抵禦草原部族的進攻,卻是足夠了。因為草原上缺少金屬,即便有金屬,也舍不得製作成消耗品的箭頭,還不如打一把彎刀實在。
就算是想要製作一把稱手的彎刀,對於草原部落來說也很困難。
因為沒有金屬配方,冶煉鑄造,幾乎不可能。
邊子白腦門上的青筋直跳,心底一個勁的問自己:“怎麼辦?怎麼辦?”
他不過是個穿越的普通人,《孫子兵法》這類作為國學來聽聽倒是容易。這本書在後世,已經脫離了兵書的範疇,誰都能看看,而且讀後的感悟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最主要還是用來體會古人的智慧。真要上了戰場,這本書恐怕一點用都沒有,甚至排兵布陣不如《孫臏兵法》,實用性不如《三十六計》。
唯一勝人一籌的是審時度勢,可這是戰略上的考慮,普通將領讀了比不讀更迷茫。這也是為什麼熟讀《孫子兵法》的人不少,但真正因為這本書成為名將,微乎其微。原因恐怕就是這本書中到處都顯露著智慧的光芒,但真要套到戰場上,一點用都沒有。
這也是就是為什麼後世總有人說,《孫子兵法》是天才軍事家的兵書,普通軍官讀一讀《三十六》得到的效果要遠遠超越《孫子兵法》的好處。一百個人苦讀《孫子兵法》都不見得出一個名將。
“你不是說就一百多密探嗎?怎麼會有騎兵的,趙國的騎兵從哪兒來的?”判斷趙國騎兵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彎刀。
要是遊俠,盜賊之類的就算是騎馬,武器選擇也多半是劍,而非刀。隻有頻繁和草原部族交戰的趙軍,才會選擇這種在中原並不常見的武器。
還有將戰馬控製到如此嫻熟,根本就不可能是盜賊,連丁隻都發現事情大條了,他恐怕要陰溝裏翻船了。尤其還是在帝丘城外,這尼瑪是他的主場好不好?
張永被丁隻掐著脖子,拽在手裏來回的搖晃,翻著白眼口中‘嗤嗤’的,愣是沒有說出一句完整的話來。
應龍失望地看著驚慌失措的邊子白,那種茫然無助的眼神,是那麼的熟悉。國相對此人期望過高,但邊子白不是一個全才,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