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高風亮節(1 / 2)

布帛攤開之後,咋一看,幾份輿圖而已,並沒有什麼出挑的地方。

可是當對照輿圖上少量的趙國文字之後,南卓就算再遲鈍也發現了不對勁,眼神詢問的看向了丁隻,後者緩緩點頭道:“是從趙人身上搜查出來的東西。”

其實,根本就不用丁隻解釋,幾份布帛上,拋去用墨勾勒的城邑和關隘的墨跡之外,還有並沒有發黑,散發著濃重血腥味的血跡。顯然血跡是新鮮的,是在不久之前就沾染上去的,聯想到那麼多被殺的趙軍,肯定是從趙軍身上搜查出來的隨身之物。輿圖也是趙軍刺探的情報。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當南卓看到一份如意城輿圖的時候,徹底爆發了。戚邑,落在南氏手中也就一百年不到的時間。之前還有一個主人,孫氏的如意城。孫氏也不是小門小戶,人家也是公族之後,武公之後,兩百年前,戚邑可是孫氏的封地。

和南氏一樣,擁有戚邑作為封地的孫氏,世代為衛卿大夫。也就是說,六卿之中,孫氏家族占據一個位置。

可惜孫氏太過跋扈,惹了不少的仇家,最終在衛國呆不下去,連帶著城池一起投靠了晉國。後來孫氏還想著背靠晉國窺視衛公之位,大家都是衛國的公室,祖宗都一個,憑什麼你當衛公,爺們就隻能當一個小小的城主?

還真別說,孫氏一度差點完成了這一豪舉,不但反攻帝丘破城,還扶持了傀儡衛公,將衛獻公逼的隻能逃跑去齊國。

但是不得不說,運氣不站在孫氏一邊,在獻公逃到了齊國後第12個年頭,事情有了轉機,他允諾了孫氏的仇家寧氏偷襲孫氏之後,一舉顛覆了孫氏在衛國的統治。隨後孫氏被剝奪了宗族封地,也不被允許進入宗室族譜之中,孫氏的後人,一部分流落到了汲郡;另外一部分流落到了阿邑和鄄邑,也就是孫臏的家族孫氏的聚居地。

事情到了這個時候,應該是劃上了一個句號。至於當年寧氏的軍隊是如何攻破防守嚴密的如意城,恐怕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但是南氏不敢忘,因為戚邑就是如意城,作為繼任者,他們深知當年寧氏軍隊和破城的威脅一直存在。但是他們卻一直沒有找到而已。

是一條地道,一套溝通城內和城外的地道。而這條地道卻赫然清晰的落在輿圖之上,這讓南卓怎麼想?

趙軍想要破城,而且是破南氏根基的戚邑。

趙軍或許占領一些野外的小村子,還能在魏國的幹預之下,歸還給衛國。可以一旦攻破並占領了戚邑,就絕沒有可能歸還給衛國的道理。哪怕趙國不得不和魏國來一場傾國之戰,也在所不惜。因為一旦控製了戚邑,大河就不是趙國南下的障礙了,而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後請保障的道路。甚至河道暢通之下,趙國的作戰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沿著大河而下。

讓南卓沒想到的是,這件塵封的往事被遺忘了一百多年之後,還是被翻出來了。南卓拿著手中的布帛,這已經不是一份衛國境內的輿圖,而是懸在南氏頭頂上一把尖刀,落下就能要任命的東西。南卓雙手顫抖著,壓抑著胸口無窮的憤怒:“龐爰和他做生意是假的,派出密探收集衛國的情報是真。”

“這是一樁無頭公案,寧氏也被滅族了,還是一白多年前的事。誰也不知道這份輿圖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到了趙人的手中。”丁隻也是一籌莫展,在這一百多年裏,衛國的內鬥消耗了太多的實力,寧氏雖然對獻公有功,但也走了孫氏的老路,最後落下了一個被殺滅族的結果。

但眼下,趙國似乎對衛國的窺視已經超過了普通的劫掠。甚至動了不一樣的心思,這才是丁隻憂愁,南卓憤怒的原因。

雙方從國力上來說,趙國可以輕鬆碾壓衛國。

但是如果攻城戰的話,衛國並不怕趙國。衛**隊有一個很奇葩的傳統,野戰從來沒贏過,城防之戰,從來沒怕過!

原因很簡單,衛國很富有,商人雲集。如果有敵軍劫掠村莊,商人根本就不會搭理,甚至會將所有的財物都集中到城市。可要是敵軍攻擊的方向是城市,城內的大量商人和商隊的護衛就不得不為了保護財物而做殊死搏鬥。

因為任何一個在城內的商人都知道,一旦城池被攻破之後,他們積累一生的財富都就將便宜了敵軍。這對於一個商人來說,簡直要比殺了他更加難受。

人在保護家產的時候,表現出的決心就已經讓人不容小覷了。如果是一個商人,他甚至會情願一把火燒掉此生積累的所有,也不願意看到被人劫掠一空的場景。商人的瘋狂,甚至比紀律嚴禁的軍隊更加可怕。當然,這種決心在野外作戰的時候,毛用都沒有。可在城防戰之中,就變得至關重要起來。往往在衛國城外毫無抵抗之力的戰鬥,一旦進入攻城戰,結局往往會讓對手眼珠子都驚的掉出來,他們會認為自己遇到的是假的衛軍。

趙國想要攻克衛國的大城市,不付出一點慘痛的代價,是絕對無法做到的。而趙國之前還在和燕國交戰,耗費已經捉襟見肘,怎麼可能發動一場傷筋動骨的滅國之戰?

僅有幾次被攻破城池的戰鬥,還是因為野戰失敗了,逃跑的時候敵人跟在後頭一起進了城池,結果就不說了,很悲催,也很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