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 / 3)

內史府內。

端木方恭恭敬敬的對邊子白揖讓而禮,從內心上來說,他對邊子白的感覺並不好。這無關乎邊子白的才華,也無關乎邊子白是否是他的上司,他要做正人君子,不給上官拍馬屁。

而是邊子白這人給他的感覺太過功利,是個無利不起早的小人。當然,有時候邊子白也會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缺德事,就為了圖一樂。在他看來,邊子白的性格還沒有定型,年紀是最大的原因。好在端木方也就在心裏琢磨。要是讓邊子白知道他把自己當小孩看待,心眼不大的邊子白恐怕要給端木方小鞋穿了。

端木方也不想想,他是子貢的孫子,端木家族的嫡子。在衛國、魯國、齊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想要出仕的話,隻要他點頭,六卿不用指望了,但是大夫的官職肯定會送上門來。可邊子白是怎麼招攬他的呢?

征辟。

還是借衛公的名義,征辟了他。

這種情況下,別說感激了,不恨他已經算是不錯了。隨後的時間裏,端木方對邊子白的態度有所改觀,主要還是對方的能力似乎在他之上。可能力大,品德不行的人,在儒門是不被看得起的。當年吳起在路過的曾子門下學習,因為他母親在衛國病故,沒回回鄉盡孝道,守孝。而被他的老師鄙夷,甚至驅逐。

吳起無奈之下,隻能去了魏國投入子夏門下。

好在子夏沒有嫌棄他的過錯,接納了他入門。可以說,吳起從師承上來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儒生。要不是儒門的固執和偏見,他或許是儒門興盛的最為重要的一個人。甚至以後的孟子都沒他什麼事了。要知道,儒門從孔夫子創辦以來,幾百年都沒有進入過權力中樞,戰國不被強國接納,在秦統一之後,甚至成為社會‘毒瘤’,成為始皇帝的眼中釘,很大程度上因為儒門在統治者看來是無用的學說。一直無法成為社會的主流學說,被當成異端。但要是吳起以儒生的身份執政楚國變法,那麼恐怕回事另外一種結果。

為人子,不盡孝道是他的錯。但也要分情況。

吳起為什麼離開衛國?

他不就是因為在衛國殺人了嗎?當年吳起在衛國年輕氣盛,一心想要當官,百萬家產揮霍一空之後,讓他當上了一個小吏,被人嘲笑。吳起多驕傲的一個人?當即決定給所有嘲笑他的人下戰書,單挑。而且還是他一個人單挑所有人。

那一戰,殺到天昏地暗,最終吳起一戰之後,背上了三十多條人命,隻能逃出衛國,去魯國。

可以預見,如果他得知母親病故的消息,回到衛國,等待他的不是盡為人子的責任,而是被衛國的官府抓住之後,以正法典。他倒不用守孝了,在他母親的墳塋邊上挖一個坑把自己埋了,可以守到天荒地老。正因為,他從魯國回衛國奔喪的結局必死,他才不敢回去。再說了,當媽的恐怕也不見得會希望吳起為了所謂的孝道,回到家鄉送死。所以,他不敢回去,也不能回去。

在其他學派中,或許這種難言之隱,可以被理解。但是儒家不行,儒家是一個容不得道德有瑕疵的學派。而端木方繼承的正是儒家的正統思想,對邊子白有所看法,也就在正常不過了。

可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就是這麼一個被他不被看好的兩麵派,竟然給他傳播儒家思想的機會。帝丘的學究人數雖然不多,但是這些學究是帝丘有能力接受最粗淺教育的國人的希望。一個匠人,想要認字,肯定是進不了貴族的族學。一個農夫,在收成好的時節,家裏有了餘糧,想要培養一個讀書人,學館也是唯一的選擇。

一代兩代人或許改變不了什麼,但是五代十代人之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