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詡在路上,光聽雇傭的車夫誇耀了,說什麼《千字文》通篇一千個字,字字不同,卻文章天成。屬於天下難得一見的美文,卻沒有說過《千字文》中蘊含的道理。隻是說,帝丘城內的啟蒙學童都以《千字文》作為認字求學的基礎。
擺在王詡麵前的是三卷書,《千字文》上下兩卷,另外一卷是《勸學》。
王詡糾結起來,該先看那一卷?
不過《千字文》對他的衝擊實在太大了,王詡還是決定先看這本書,反正書都擺在書案上,也跑不掉。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
不得不說王詡很挑剔,尤其是看書的時候。總會找茬,可這本《千字文》,似乎字字珠璣,讓他有種狗咬刺蝟,無處下嘴的難受勁。而且,他從《千字文》之中不僅僅看到的是一本啟蒙讀物,還看到了不少天地萬物的道理。
包括天文地理,農學曆史,總之包羅萬象,可以說一本可以總受收益的集大成者。後世很多書法家,都會對這篇啟蒙的讀物傾心不已。甚至用各種字體創作《千字文》的書法。甚至《千字文》的書法作品,甚至可以排名前三的位置。
不過看到後半卷的時候,王詡感覺到了一絲牽強的味道。就像是羊肉湯裏,吃到了羊毛的別扭,渾身難受。
“後半卷難道是後補的?”
“去,把長生那個老家夥給為師叫來。”
捧著比腦袋還大的缽盂,筷子上下翻飛的龐涓放下了飯盆,拔腿就跑。龐涓現在是很滿足的,家裏窮,主要是因為父親戰死自後,斷了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武卒的待遇好,也不過是相對的,真要靠著一個武卒小軍官的俸祿和職田,養家也頗為不容易。
跟著王詡每天都能吃飽飯,對龐涓來說已經是非常幸福了。
他頂著一個落魄貴族的頭銜,挨餓也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事,卻還要維持貴族的狗屁尊嚴,頗為不容易。再說,他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俗話說,半大孩子吃窮老子,也就是他現在的年紀。
長生不急不緩的走到了王詡的麵前,總給人一種提心吊膽的錯覺。抬眼看了一眼王詡,剛要開口說話,就見王詡抬手阻止了,聚精會神的看著手中的書卷。
《千字文》已經看完,王詡正在研讀《勸學》。心頭卻已經罵開了:儒生空談誤國,這等文章看似滿滿都是道理,可說白了,什麼幹貨都沒有。既不能富國,又不能強軍,連富民都辦不到。可讓王詡抓瞎的是,他雖說心頭千萬個看不起,但卻找不出任何一個反駁的理由來駁斥《勸學》這篇文章的立意不正。
相反,《勸學》通篇都是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可真要說學到了什麼?
任何一個貴族,都有極為痛苦,或者說漫長的求學道路。這是知識傳承必須要經曆的過程。王詡也經曆過,堅持是必須的,是基石。可真要說堅持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撥雲見日,成就一番大事業,真不見得。
王詡隻能說,哄騙自己,總有一天窺視大道的輪廓。
可這對於人來說,真的有用嗎?
不得不說,《勸學》絕對是戰國一來華夏最大的雞湯文。至少在眼下,《勸學》是解決不了命運問題的。階級,才是眼下禁錮各種知識的門檻,對於貧民來說,求學的機會都沒有,談什麼‘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王詡不是儒生,自然看不上儒家經典的文字。放下《勸學》之後,他也開始琢磨起來。能夠寫出這兩篇文章的人肯定不簡單,而且還是大儒。三卷書上都恭敬地寫上了‘邊子’這個人名。顯然,確有其人。不是儒生,讀此篇文章有味同嚼蠟的難受勁,可他讀的時候還是給他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王詡覺得《勸學》這篇文章有毒。儒家最強的不是傳承的文字,而是嘴炮無敵。別的學派,要麼是強詞奪理,要麼是故弄玄虛。可儒家不一樣,孔子將道德的最高標準列出來,然後告訴天下人,爺們的道就是做一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