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詡有他的驕傲。
那種屬於站在智商的高地上,俯瞰天下英雄豪傑登台的氣度,就是沒人指出來當麵對他說,很多人也能感覺出來。
可邊子白難道就不驕傲嗎?
恐怕相比王詡,他絲毫沒有感覺不如的地方。王詡再牛,他懂得初中化學嗎?懂得初中物理嗎?為什麼是初中的知識,而不是高中大學的呢?問題是他學的是文科哎,高中就應付一下算了,反正也不考……再說,邊子白當年還受到舉國上下國學熱的影響,惡補了四書五經,不少經史子集,甚至連兵法戰陣都有不錯的造詣,他缺乏的並不是理論知識,而是實踐。
但是當老師,授業解惑的工作需要實際工作經驗嗎?後世軍事學院的教授,難道就要一定上過戰場?沒有的事,理論的學習,能聯係實際最好。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不見得一定要麵麵俱到。
再說了,王詡就一定在實踐上比他就強了嗎?
王詡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說白了,在軍事上讓人都是停留在理論基礎之上,都認為自己是無敵地存在。
至於實戰?
別想了,誰上誰傻。萬一理論無敵,實戰懵逼了,怎麼辦?
王詡是王詡,可不是吳起;邊子白更不是武聖投胎,根本就不敢將身價性命都賭在戰場上。他們都不是需要玩命的主。
公孫鞅將苟變來拜訪的用意說明之後,就讓人進了家門。他不待見苟變,是因為苟變沒有學習他學說的基礎,更沒有領悟他學說的能力。能力不足,就算是拜在他的門下,也改變不了什麼。自然不會被王詡高看一眼。至於孫伯靈,王詡有點納悶,他怎麼就沒有聽說過此人?
按理說,帝丘的熊孩子他已經篩過一遍了啊!
沒有發現特別聰慧的家夥。這個孫伯靈從哪兒冒出來的?這讓王詡很納悶,抬眼看向了弟子公孫鞅,後者無奈之下,隻要硬著頭皮解釋道:“聽說是子蒙大夫從齊國帶來地小孩子,應該十歲左右。”
“齊國哪裏?”
王詡半寐似醒的樣子,乍一看有種高人隱士無欲無求的閑散。可這種表情公孫鞅太熟悉了,老頭快要發飆了,無奈之下,隻能把知道的都說出來,期望老師能夠看在他還忠心耿耿的麵上,放他一馬:“子蒙大夫在齊國阿邑的時候,受孫氏族長所托,帶來衛國求學。”
“孫氏族長?”王詡皺著眉頭自言自語道,他不記得齊國有那個家族出過驚才豔豔的人才。想來想去,孫武倒是高高在上如同赤烏一樣耀目。王詡就算是再自大,也不認為自己有和孫武比肩的可能性。他和吳起在楚國當官十多年,對於楚人當年遭遇的打擊深有同感,神一樣的對手,讓一個孱弱的吳國竟然有了爭霸天下的底蘊。
要命的是,吳國爭霸天下的底蘊竟然是孫武訓練出來的三萬步卒。三萬擊潰二十萬大軍,攻占都城,這就是孫武給楚人留下的噩夢。他才是這個世上真正的武無敵。
可孫氏家學淵源,聽說孫武在伍子胥死後,一直在家治學,門下子弟也沒有繼續出仕過,也沒有聽說過孫氏子弟有外出求學的情況。王詡哪裏知道,孫氏家族麵臨的窘境?子弟人數不多且不說,關鍵是孫武留下的兵法傳承,子弟學了,還是很用心的學了,可沒有一個學成的,都成了二把刀。這樣的子弟出仕,堅實就是丟老祖宗的臉啊!無奈之下,孫氏就算是有人出仕,也大部分會選擇做文官。
文官?
誰能想到,武聖後代,竟然淪落到去做文官。別看當下,文武其實區分不太明顯,中大夫就能帶兵為將,六卿都可以出任一軍之主將。可有些官職一出現,就是給文官準備的,比如說:司會就是如此,這是執政府下掌管財政的主官,中大夫。坐在這樣官職上的大夫,是不可能帶兵打仗去的。
一時間想不透的王詡頷首道:“繼續。”
“那個孫氏族長……對了孫伯靈的玄祖是孫武子。”公孫鞅將答案說出來之後,頓時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