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勢不兩立(1 / 2)

好徒弟要靠搶,聰明的人雖然會選擇,但更會比較,但他們可不會傻乎乎的跳到自己的碗裏來。曾幾何時,王詡在心裏都有些後悔了,他不是那種竊據高位,卻毫無建樹的人。

問題是,之前一直很低調,以至於在普通士大夫群中的名氣不大,就算是有人知道十多年前楚國有個衛人卿大夫,叫王詡的,卻還被貼上了一個老好人的標簽。

以至於他的才華被掩蓋了,沒有那種名士剛出現在城邑之中,城宰,百姓,竟相攙扶著來拜見的強大氣場。有的是人背後裏議論他,這是個好人,至於能力有多大,才學幾何都不是人們還考慮的對象。

要是真的名揚天下,恐怕……

王詡歎了一口氣,不久之前拒絕了一次苟變,顯然會讓子思這老家夥的臉上很不好看,這時候送上門去,恐怕真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可人才難得,他認定了孫伯靈一定是他的弟子。不同於龐涓,出身太低,縱然聰慧,聰明,也善於專營。可畢竟身份低,想要進入國君的視線,恐怕真不容易。不僅僅是進入國君地視線,進入執政,卿大夫的視線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來彌補他身份上的缺陷。

就如吳起那樣,在魯國的時候,吳起才多大的年紀?

二十幾歲,就能帶著孱弱的魯國軍隊,麵對數倍於自己的齊國大軍,大的對手丟盔棄甲,要不是穆公不信任吳起,眼瞅著攻城略地的大好機會,卻強招吳起退兵。最後剝奪了吳起的兵權。吳起能帶兵,是魯國被齊國攻打,一次大敗,軍隊損失一半以上,國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卻沒有良將能夠出征。這是吳起的機會,他抓住了。但同樣,他的身份讓他在危機解除之後,立刻被丟棄一邊。這也是吳起的悲哀。

而在這其中,曾參的次子,曾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作為吳起的老師,他並不喜歡吳起,因為在他看來,吳起不孝。對於一個固執到骨子裏地儒生來說,這是不能容忍的。

有趣的是,吳起跑了,跑去了魏國拜在子夏的門下,子夏也是曾申的老師,曾參的同門,孔門十哲之一。轉悠了一圈之後,吳起變成了原先老師的師弟。子夏的名氣可要比曾申厲害多了,他是孔門第一代弟子,同時魏文侯還是一個儒學的愛好者。所以,子夏的話在魏國,能夠上大天庭。這也是為什麼魏文侯會在太廟鄭重宴請吳起,讓自己的夫人倒酒,就差壘土拜將了。吳起被魏文侯倚重,之後戰績斐然,但還是無法一展心中報複……

即便吳起看似蹉跎,但畢竟妖孽到了同時代無敵的程度,就算是離開了魏國,名氣已經起來的吳起根本就不怕沒有下家。但有一點讓吳起很難受的是,因為出身的問題,他一直不被貴族圈接納。所以,吳起有的是敵人,卻很少有朋友,更少的是盟友。

就算是吳起,也要遭遇這麼多的磨難。

可龐涓呢?

他能和吳起相比嗎?

根本就沒有可比性。這一點,王詡的心裏明鏡似的,他甚至猜度,龐涓就算是學有所成,但想要在魏國官場出人頭地,至少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時間。龐涓就算是回到了魏國,他也隻能從中士的身份,步入官場。想要過大夫的這一關,他至少需要等待機會,等待一個讓他被一方主將看重的立功機會。

可孫伯靈完全不需要,他是孫武的後人,僅僅憑借這一點,孫伯靈就能出仕就獲得大夫的官職。

如果兩個子弟都拜在自己的門下,王詡估計龐涓在三十五歲之後才能獲得國君的賞識,而孫伯靈,隻要才能出眾,在出仕之後就不會離開國君的視線,這就是差距,一個讓王詡無法通過授徒能夠彌補的差距。

無關乎智力,無關乎能力,人家起步就比你高,或許成就不見得一定比你高,可卻省去了臥薪嚐膽的艱辛,功名利祿來的容易。這是龐涓這輩子都恐怕無法改變的現狀。

而王詡還是個功利的人,耗費更少的時間,更少的經曆,卻能得到最大的回報,何樂而不為呢?

而孫伯靈一旦名揚天下,他還用像找龐涓這樣,費勁巴拉的去各地尋找弟子嗎?還不一個個排著隊來拜見,等著自己挑?

別看王詡似乎選擇很多,可真要是頂級的豪門,是不會將弟子送在一個外人手中教導的,遊學有可能,授業基本無望。這是因為頂級豪門都有家學,還不弱,作為子弟,家裏不先學好,就出門拜師,可以說是對祖先的蔑視,絕對不能容忍。可豪門出人才的概率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