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侯,韓屯蒙,他繼位不過幾年時間,但卻已經是韓國立國之後,大環境最好的一個時期。對外征戰,鄭國已經苟延殘喘,隻剩下最後一口氣了,隻要新鄭拿下,韓國國土增加一倍,人口增加一倍都不止。也有了和諸侯抗爭的底氣和實力。
別看韓國這幾年連年征戰,攻伐齊國,和魏國交戰,都是小心謹慎如履薄冰。
因為韓屯蒙知道,稍有不慎,就是全盤皆輸的境地。
但是如果他擁有了鄭國的國土和國人,韓國就有了立身之本。
所以,韓鄭之戰,絕對沒有可能妥協。就算是這一次,韓軍失敗了,下一次還要打,就算是將公族府庫全部揮霍一空,他也不得不繼續這場戰爭。
至於手下大將尚紀的抱怨,他根本就沒在心上,一個半大孩子帶隊的老秦,有多少威懾力?
韓屯蒙不耐煩地打發尚紀道:“才多少老秦,你帶營中勇士教訓他們一下,讓他們老實一點。”停頓了一下,韓屯蒙囑咐道:“但是不要打傷人,到時候秦人的狗脾氣發起來,恐怕又是一樁大麻煩。”
“君上,我們營地的猛士確實不錯,可是公子梁身邊的家夥,哪一個是可以揉捏的啊!我手下的近衛,就一場比試,差點傷了一多半,你再看看他們這幫老秦,打了一架之後神清氣爽,除了吃飯的時候多吃兩碗,啥毛病都沒有。”說出來都可怕,老秦人粗魯至此,動不動就用拳頭說話。可結果呢?受傷的都是韓人,老秦一個都沒有傷到。
尚紀張嘴就叫苦,他手下誰有本事去教訓這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老秦?
不被人家教做人已經謝天謝地了。公子梁身邊的武士,隨便挑出一個來,都是戰場上的百戰悍卒。加上老秦不管是打仗還是打架,都是一副不要命的駕駛,誰也降不住。尚紀想起來,就腦仁疼。不去管束吧,這幫老秦吃飽了就沒事幹,整日裏聚眾打架,還經常讓韓軍的信心受挫。
去管束吧!
講道理老秦根本就不聽。
不講道理,講拳頭吧,又打不過。老糟心了。
可這種長他人誌氣地話,尚紀也知道不適合說出口,至少不應該在君上心煩不已的時候說出口,隻能臊眉耷眼地從大帳之內退了出來。咬著牙朝著大營之中最吵鬧的地方而去,可沒走多久,又垂頭喪氣起來。
失望的不僅僅是尚紀,還有韓屯蒙。
他這個國君的身份,很沒有存在感,稍不留神,恐怕就淪落成為衛國之類的存在。不拚一下,韓在若幹年之後,恐怕也隻能成為魏國的屬國。
說出來怕人不信,韓國和老秦的關係一點都不好,甚至還處於長期敵對的境地。但自從韓鄭之戰開啟之後,兩個國家的關係似乎緩和了一些。主要是韓國,國內所有的軍隊都被鄭國軍隊牽製住了,連都城的守衛都很成問題。
如果這時候秦國帶著大軍攻過來,別說秦國帶著攻城略地的目的了,就算是帶著軍隊來韓地晃一圈,本著發財的心思來掠奪,韓侯都無法忍受。
為此,韓侯選擇了忍辱偷生的念頭,極力的交好老秦。在國內物資異常短缺的時期,支援了秦國一批物資。反正,不管用什麼,韓侯的目的隻有一個,讓秦國徹底消停。至少在韓鄭大戰的時候,秦國不能琢磨著占便宜的心思來韓地打劫發財。因為,主力被抽調一空的韓國,根本無力阻擋秦軍的進攻號角。
隻要韓國能夠一舉吞並了鄭國,任何損失都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補充回來,甚至國力膨脹之餘,擁有在三晉之中更大的話語權。不用再擔心秦國數十萬大軍進攻的時候,韓國無力對抗,隻能固守城池。對魏侯也有更多說話的底氣,還不用擔心惹惱了對方,也遭受報複。更有底氣和楚國抗爭一番。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攻破新鄭,韓國將整個鄭國都吞下來。
至於營地裏的幾個老秦,韓侯覺得沒必要去搭理他們,有他們去吧!反正鬧騰完了之後,這幫家夥也該走了。
之所以,把他們留在新鄭大營之內,更多的原因是他擔心這些老秦還有其他的心思,比如刺探韓地的虛實,各地的駐軍等等情報。一旦秦公發現韓地是一塊到嘴的肥肉,恐怕到時候就算是口盟約在手,也要忍不住下嘴,還更何況,秦韓兩個國家根本就沒有什麼盟約約束。
小恩小惠,是拖不住一個擁有虎狼之師的諸侯國。
韓屯蒙在大帳裏,越來越覺得煩悶,決定出門透透氣。
看到營地之中一片區域塵土飛揚,雞飛狗跳的熱鬧,韓屯蒙心中了然,這幫老秦應該是在仆從營裏鬧騰。
“韓侯,侄兒早就說過,大丈夫在世,不能在戰陣之中堂堂正正獲勝,將士沒有必勝之心,國人沒有必勝之念,敵軍沒有膽寒之氣,打了也是白搭。”
公子梁騎著一匹光溜溜的戰馬,就隻有一根韁繩拴著籠頭,戰馬飛奔之下,整個人卻如同一片隨風起舞的羽毛,看似毫無依仗,卻能夠將一批性格爆裂的戰馬訓斥的服服帖帖,甚至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飛身下馬的動作更是瀟灑,讓人忍不住暗暗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