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四十一年,遷河東郡百姓八千戶入中山。”王鍾無奈之下,隻能硬著頭皮背數據。
“君上元年,又遷安邑百姓三千戶入中山。”
“僅有的遷移人口的記錄就這麼多。總數一萬一千戶,口四萬三千餘。”
王鍾長官魏國的財政,所部司會的統計就算是有出入,但也不會相差太大。接下來兩次大戰,一次和趙國的交戰:“中山守軍不敵趙軍上軍,大敗,損失不計其數,沒有具體數字。”
“上十四年,中山郡牽製齊國左軍於巨鹿,戰三日不敵,被齊左軍追擊百裏,十不存一。”
不敢說中山郡的戰績如何?至少兩個對手都是極為強勁的,對於魏國來說要是要非常慎重對待的對手。中山一地,恐怕真支撐不下去。
問題是僅僅兩次大戰,對於連年征戰的魏擊和王鍾心裏都有一個大致的估算,死上一兩萬,真不算個事。
可問題是……
人都死哪兒去了?
中山郡的軍隊數量還是保持往常的數量,但這些軍隊中的士卒還能是魏人的軍隊嗎?
魏國君臣終於想到了如此關鍵的一個問題,中山郡的地方軍實力要比魏國主力差很多,更不要和精銳武卒相比了。雖然中山地方軍也頂著一個魏國武卒的名頭,可這是假的,當不了真!
這就和後世的一個詞,鬼子!
日本鬼子輸出也就那樣,能和美國鬼子比嗎?比得過德國鬼子嗎?
顯然,東洋鬼子是鬼子裏的軟柿子,也就欺負一下比自己不如的國家和地區了。遇到了霸道的美國鬼子,還有更加霸道的毛子,基本上就隻能幹瞪眼了。
中山郡就是魏國武卒裏的軟柿子,頂著一個武卒的名頭,卻將整個武卒的彪悍戰鬥力都給拉低了。這麼一支弱旅,加上魏國近十年來和趙國懟的死去活來,壓製齊國也不遺餘力。可以說,中山郡沿襲了之前的倒黴經曆,一直是四戰之地。還是一個看似很容易獲得戰功的對手,以至於趙國的將軍,齊國的大夫們都喜歡欺負中山國的軍隊來獲取戰功。
而戰功是換取封地最為有效的功績,一旦戰功被確認,國君就少不了要從自己的地盤割出一塊肉出來犒賞士卒和軍將。
被趙國欺負。
被齊國欺負。
連帶著魏國還不怎麼重視,結局就顯而易見了。這些年中山郡的士兵損失數量,應該比魏擊心目中估算的數字的一倍,甚至可能要更多。等於是魏國當年留在中山的老底子都快死絕了,以至於這次中山複國,根本就沒有反抗就被收拾了。這恐怕是中山複國太容易的原因之一。
被欺負了這麼久,一直處於四戰之地,人肯定死了不少,可是一批批死去的軍隊,最後如果沒有魏人的補充,隻能從本地征召。遷移過去的人口,不足以彌補這種數量上的差距,尤其是才多少年的時間,生孩子養男娃也不夠啊!
結果呼之欲出,中山郡如今的軍隊,常備兩萬左右,基本上已經沒有魏人了。而中山是狄夷,早年成為戎狄,之後改名鮮虞,最後才改名中山,屬於白狄的一支。肯定不是什麼華夏人,是屬於被周王室認定為異族的蠻夷。隻不過長期生活在晉國、齊國、燕國這三個華夏諸侯中間,基本上的生活習慣都已經和中原相融。
接下來就該知道的就是人口的問題了。
邊子白詢問道:“餘嚐聞中山有戰車九千,帶甲之士二十萬,是否?”
“怎麼可能!”王鍾差點跳起來,這不是開玩笑嗎?要是中山國有這麼強大的實力,趙國早就被滅了,齊國也夠嗆,燕國基本就該淪落成為中山國貴族的養馬地。就算是走上戰國巔峰的魏國,恐怕也不是擁有九千戰車的中山國的對手。畢竟中山是白狄之後,人還是非常彪悍的,拋去軍陣和武器的優勢,單比單兵作戰的話,魏軍似乎並不占據多少又是。再說了戰車九千,怎麼會隻有二十萬軍隊?
應該是九十萬好不好。
一輛兵車配備一百個左右的士兵,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兵車戰爭的士卒數量。哪裏有二十多個人跟著戰車跑的道理?
-->>(第1/2頁),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輛兵車配備一百個左右的士兵,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兵車戰爭的士卒數量。哪裏有二十多個人跟著戰車跑的道理?
鄭國被成為千乘之國,士卒數量也僅僅能維持在十萬左右。衛國更加不堪,正常情況下就維持五萬左右的軍隊數量,也是被稱為五百乘之國。就算是魏國,三千乘也幾乎是傾國之力了。中山國何德何能,怎麼可能擁有九千乘的軍力,簡直就是胡扯。
王鍾不厚道地嘿嘿笑起來,開口道:“子白有所不知,這中山國人小國寡民,好虛張聲勢,九千乘肯定是沒有的,就算是九百乘也是辦不到。至於士卒數量,中山是戎狄之後,全民皆兵,不管能不能打仗,長到車輪高度就算是士卒了,卻不知想要成為士卒,訓練,裝備,武器缺一不可。再說戰車,總不能讓牲口套上車就是戰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