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冤大頭(1 / 3)

帝丘看似一片祥和的氣氛之下,隱藏著暗潮湧動的漩渦。

誰也不知道,接下去幾天之內會發生什麼。趙國國君趙章肆無忌憚的坑了魏國五萬大軍,眼下看似這五萬大軍絲毫無損,可是接下來誰也說不準就潰敗了,覆滅了。

魏國真要是因為趙國背後下的黑手導致五萬大軍覆滅的話,魏國上下絕對不可能善罷甘休。從國君往下,一直到國人,都不能容忍趙國將魏國這個盟主不當回事的做法,還在背後捅刀子的卑劣行徑。於情於理,都要起大軍好好的教訓一下無理的趙人。

而與此同時,三晉之一的韓國已經將國內所有的軍隊都聚集在鄭國的國都,似乎不滅亡鄭國不罷休的態勢。可以說,新鄭之戰,韓國賭上了所有的身價,一旦失敗,估計連韓侯都無法承受失敗對韓國國內造成的打擊。

可以說,這兩件事任何一件有了確切的消息傳出,整個戰國,至少是中原的諸侯都要被驚動起來,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往日似乎挺活躍的一個諸侯,似乎被所有人都遺忘了。這個國家就是秦國,自從河西戰場秦國被吳起大敗之後,雖然耗費無數的府庫積累,卻依然還是無法奪回河西之地。國力卻一再虛弱下去,如今徹底被列國所遺忘,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國土麵積喪失一半。

國內可征召軍隊不足十四年前的二分之一。

多次戰爭之後,人口不僅沒有恢複,還在持續下降。

而人口下降之後帶來的惡果更加嚴重,賦稅越來越少,耕種的土地也減少,導致糧食產量下降。賦稅減少,糧食不足,導致秦國不得不采用更加嚴厲的賦稅,農夫種地的熱情就更少了。這簡直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導致秦國的國力在這幾年不僅沒有恢複,反而在下降。

如今的秦公,也僅僅是通過設立華山附近的四個縣,將秦國一再下降的國力穩定了下來。可要說恢複國力,對於秦國來說,恐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國庫空虛,甚至沒有多少存糧可以支撐一場規模超過十萬人的戰役半年。

種種跡象表明,秦國已經是過氣了。這一點,魏侯魏擊非常清楚,秦國的國力已經威脅不到強大的魏國,這也是為什麼他同意了秦公贏師隰提出的割地賠款的條約,選擇和秦國在河西戰場停戰。並將魏國的軍隊傾向於放在中原。尤其是對魏國威脅很大的趙國身上,出兵叛亂的中山郡,就是魏國將戰略重心東移的一大變化。

可是,剛剛穩定了國內局勢的贏師隰開始琢磨了起來,他需要讓秦國再一次走上列國的舞台。他不是一個能夠忍氣吞聲的人,魏國加在秦國身上的屈辱,他會加倍的要求還回來。隻不過,如今的秦國已經沒有和魏國開展的底氣和實力了。

不僅實力不足讓人看輕,而且國內封君的力量卻似乎得到了加強。

尤其是他預感到,國力衰弱,可是秦國的人口並沒有下降,隻是能夠交稅的人少了。更讓他氣得牙癢癢的是,他這個國君管轄的人都跑到了封君的地盤去了,國人太不愛國了。反倒是國內杜氏和甘氏這些大封君的財富不降反升,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人都逃到了這幫白眼狼的封地去了,而他卻沒辦法對這些封地征稅。

當初將遷都,將從治理了幾百年的雍城遷到了位於潼關附近的櫟陽,最大的原因就是雍城附近的土地都不是國君的,屬於朝堂上哪些卿大夫們。一旦自己的一些做法引起這些人的不滿,這些土地上數量龐大的農夫配備了武器之後,就是一支龐大到國君也無可奈何的軍隊。

不得已之下,他隻能將國都遷移到了落魄的櫟陽。

如果放任這樣的結果繼續下去,那麼對於秦國和秦公來說,都將是一個絕對無法容忍的糟糕局麵。他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地下的官員們聯合起來罷免掉。可以說,是主弱仆強,除非他願意當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傀儡。可贏師隰又是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君主,他心裏不甘心成為一個不管世事的國君。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在近二十年內發生的事,一旦放任秦國的封君們繼續強大下去,秦國很可能步晉國和齊國的後塵,祖先的祭祀都要斷掉,他就算不想和封君們衝突,最後也不得不在不斷削封君實力的過程之中,雙方放下虛偽的假裝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