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君上的意思!”
“夠了……”
韓王孫歎了一口氣,韓國的邦交環境,比他想象的要更加困難,甚至他可以從別人的眼神之中看到對他韓國公子的蔑視。想要完成君上韓屯蒙給他的命令,恐怕對他來說不僅僅是努力就能夠做到的,他擺擺手對信人道:“你先下去吧。”
信人還是擔心道:“公子,君上的回信是否現在就寫?”
“等……一等,明天再說。”韓王孫也知道信人難做,一方麵君上韓屯蒙需要諸侯有一個確切的態度,承認韓國吞並鄭國。雖說這個可能性很大,但同樣,韓國要是不付出沉重的代價,恐怕真無法安心吃下鄭國這塊肥肉。所以,韓屯蒙會等,等到從帝丘傳來一個有利於他的消息。作為送信的士卒,恐怕一刻都不能耽擱,需要將消息用最快的辦法傳遞回去。
畢竟鄭國不是邊陲小國,而是地處中原核心位置的二流諸侯。而且還是很有存在感的二流最頂尖的諸侯。之所以說鄭國是二流,並不是鄭國實力不強。而是鄭國國土太小,不足以作為一流諸侯看待。如果疆域夠大,人口夠多,加上硬抗楚國和晉國的鄭國的實力,就算是給他一個一流諸侯的地位也不過分。
這樣一個諸侯被韓國吞並,自然會引起周圍諸侯的不滿。一旦魏等諸侯不滿,引發接連的戰爭,韓國恐怕真沒有辦法抵擋得住。
韓王孫雖然有一個霸氣的名字,但是他在韓國不過是公室內比較有能力的公子罷了。既沒有什麼繼承權,也沒有可能出任韓國的相國,身份本來就尷尬。
就算是出使在外成為邦交正使,也很難給予其他諸侯重視。
更何況,韓國值得其他諸侯重視嗎?
說起來很喪士氣,沒有。沒有一個諸侯重視韓國這個新興的諸侯。尤其是韓國還出兵進攻過齊國的情況下,還是如此。這讓人很納悶了,為什麼韓人如此沒有存在感?
同樣是三晉的魏國已經是霸主了,趙國就算是一直被魏國壓著,但同樣欺負齊國、燕國這些老牌諸侯玩似的。為什麼到了韓國這裏,完全就大變樣。國力,還是國立不足被人看輕了。這一點,韓王孫深有感觸,再者就是韓國沒有邦交經驗。
沒錯,一個新興諸侯沒有邦交經驗也是無奈的很。
不同於趙國,在晉國的時候,趙國就是對晉國朝政有著決定性影響力的勢力。這也是為什麼下宮之難的爆發,作為國君卻看著趙宗室被屠戮,原因就是趙氏太強了,已經完全影響到了國君的安全。下宮之難之後,趙人就對國君頗多怨言,甚至有各自為政的跡象。
而韓人先祖呢?
當時還在趙氏宗族的麾下當官……
可以說,三晉之中,韓的地位最卑,崛起的時間也最短。
翌日,清晨韓王孫就出門去拜訪公子緩。按理說,他是邦交正使的身份,應該去拜見魏侯魏擊。可是韓王孫很憋屈的琢磨,要是魏擊不見他,怎麼辦?
不是說沒有可能,而是可能性很大的一種狀況。
真要真樣,到時候丟人就丟大發了,往大了說,是有辱國體;往小了說,臉被人踩了。不管是那種結果,韓王孫都恐怕無法坦然接受。他又不是邊子白,骨子裏根本就沒把自己當貴族,甚至有種推銷員的心思,給麵子的是哥,不給麵子的也是哥,都吃罪不起。
到時候,堂堂韓國正使連魏侯的麵都見不到,被撅回來了,這臉還往哪兒擱?尤其是當下,韓侯和魏侯的關係走的很疏遠,雙方都有利益考慮,不希望對方繼續強大下去。尤其是因為韓國的態度一直對魏國不冷不熱,出於小國寡民的心思,對於霸主不太感冒,反而和趙國走得很近。雖沒有明麵上的支持,但暗地裏,韓侯還是傾向於和趙國合作,而摒棄魏國。魏國想要壓製韓國的崛起,是因為魏國不希望後背有個對手,對付趙國已經很頭痛了,何況再加上一個韓國。而韓國呢?估計存著拉攏趙人一起對付魏國,魏國越強大,對韓國的威脅就越重,必須要壓製,不然誰知道那天魏國不爽了,把韓國滅給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