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龍很憋屈,他不是貴族,而是一個祖先身份可以追溯到奴隸身份的平民。當然無限往上推的話,或許能夠和三皇五帝搭上關係。很多人都有這種錯覺,自己出身不夠好,運氣也很差,距離成功隻有一個羨慕的眼神,但是不要氣餒,大家從跟上來說都是從猿進化而來的,近親是猩猩,再往後,應該是智人之類的早期人類。
道了文明世界,就更了不得了,黃帝的子孫這個可以有;炎帝的子孫,這個也可以有;或許是蚩尤的子孫。都很不賴。
當然,往上數八輩都是農夫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雖然西周時期的農夫身份很低,基本上都是奴隸,在井田裏勞作。但如今是戰國了,製度變得人性了。農夫不再是奴隸了,他們擁有了國人一樣的待遇。就像是‘編戶齊民’之前,住在城外的稱為‘野人’,而如今雖然地域偏見依然存在。中原的看不起周邊的諸侯,山東的諸侯看不起關中的秦人,北方的看不起南方的……
可是身份上的差別都一樣了,所有人都是國君的子民。需要納稅,需要征召,需要承擔徭役。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坦然接收自己不如意的身份。普通國人想要成為士,士想要成為大夫,成為鍾鳴鼎食之家。應龍就是如此,他厭惡自己出身地位這樣的結果。這會讓他擁有了更為強烈的自尊心,還有渴望獲得爵位的期待。但是這些,都隨著子思的沒落一切都劃上了句號。
當然也不能怪國相子思。
刀君應龍的名頭還是很響亮的,在衛國,乃至周邊的諸侯國的遊俠心目中,他是僅次於那些個‘功成名就’,卻都被砍成肉呢的前輩。之所以刀君沒有死,是因為要完成他的承諾。可是誰能又能知道應龍的內心想法是跟著子思吃香的喝辣的,然後成就一番事業,從而走上人生巔峰。
不過隨著子思的鹹魚,他發現自己的希望將變成奢望,忙活了這多年,什麼都沒有撈著。
作為遊俠,一個有名有姓,有江湖地位的遊俠,應龍還是說不出違背承諾的話出來。畢竟他當年投入子思門下,是有過承諾,保護子思的安全,二十年不離開。說起來,很多遊俠都頂著一個頂天立地的名聲,卻實際上,除了名聲,他們什麼都拿不出來。
論錢?
都淪落為遊俠,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的一份子,怎麼可能有錢?
要說有權?
有權有勢的人,誰傻乎乎的去做遊俠?
應龍就是如此,他有一個不錯的江湖名聲,但是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隨著子思漸漸隱退於衛國的朝政,一旦太子訓繼任之後,他肯定不會再是衛國的國相。應龍真的慌神了,他發現幸苦了這麼些年,什麼也沒有撈著,自己還是當初那個什麼也不是的街頭混混頭子。即便是腰上圍了一根玉帶,也會被當成盜,因為他的身份連這種裝飾都是不允許的。
這怎麼可以?
應龍內心的焦慮,國相子思自然看在眼裏,但是之前他沒有一個好的選擇。主要是給不了應龍明確的前程。也沒有一個合適的人可以托付。隻能將這件事情隱藏下來,大家都不說,可不說不等於心裏沒有想法。
子思思來想去,最後還是想到了邊子白。上軍將主,身份足夠應龍投效了,而上軍大戰在即,戰場上撈取功勞也容易。
唯一讓他擔心的是應龍是否會反對。
畢竟做遊俠的基本上膽子都不小,殺人放火的事也不避諱。可問題是,應龍是否會對戰場有所畏懼。這才是子思所擔心的事情。遊俠多半都是弓馬嫻熟之輩,要不然也不敢稱自己為俠,可是戰場不同於江湖拚殺,武功再高,在幾千幾萬人的廝殺之中,那個人不是一隻小螞蟻,該死的還是得死。於是就有了最近他們的一次談話,子思詢問了應龍的意願,應龍欣然向往。
這才有了應龍追上軍的這一幕。
懷揣著國相的推薦信,還有應龍曾經有過幫助邊子白的事,他心中頗為篤定,仕途之夢,如今已經妥了。
踏上追趕上軍的路上,應龍是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