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2 / 3)

我社此次出版的《十二金錢鏢》,第1-60章根據“百新版”,第61-80章根據“正華版”,前75章中有若幹章節殘缺不全,也參考了台灣葉洪生先生的批校本。第81-85章從未出版單行本,由於連載的報稿至今未找到,由宮以仁根據原作十萬字的大意,取其連載原題《豐林豹變記》,憑記憶寫成一萬字的故事梗概,以補其缺。為了理順原著的結構,抽出《十二金錢鏢》原著中的“楊柳情緣”故事,編入“二部作”中。

凡例

一、本書是白羽1938年至1949年創作的“錢鏢四部稿”中的第一部。“錢鏢四部稿”實為七部,筆者按作者生前原意改為四部。基本采用原來書名。

二、本書按當年出版時的原著排版。文字基本未動,隻對原版中的錯字、漏字、標點作了訂正;原著不分段者,為方便讀者,適當分段。在文法上保持當年原著的習慣,如“的”“地”“得”的使用,等等。

三、本書收入原著中作者的自序、題詞、敘略、後記和文友的題序。

四、本作品由於種種原因而有些缺遺,為了故事的完整,由宮以仁憑記憶,並根據白羽生前構思,補寫簡略情節。補寫之處,均加以說明。

內容簡介

《十二金錢鏢》是白羽的成名作。全書以振通鏢局胡孟剛鏢頭向十二金錢俞劍平求借鏢旗開始,隨即轉入懸疑性的曲折故事,由探風、傳警、改道、遇劫、拚鬥、失鏢,到盜蹤飄忽,撲朔迷離,無人知其來曆,尋鏢人多次受騙、撲空,一步緊似一步,書中“扣子”搭得嚴絲合縫。小說人物刻畫入微,生動活潑。如俞劍平的俠氣橫溢、老練精滑;飛豹子的神出鬼沒、狡詐絕倫;黑砂掌的玩世不恭、熱血心腸;九股煙的刻薄嘴臉、小人心性,及其色厲而內荏的意識活動,幾乎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思 兔 在 線 閱 讀

《十二金錢鏢》:六十年間的評說(代序)

———評介白羽及其書

宮以仁 宮捷

“武俠小說永遠是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這是台灣文學評論家陳曉林在“民俗文學源流與武俠小說的定位”一文的第一句話。縱觀八十年(“五四”至今),橫覽海內外,確實都在爭議。在早年的爭議中,在正統文壇上,貶占絕對優勢;書的銷路武俠卻占上風(當然也有靠淫盜取寵於讀者的)。作者自卑,讀者喜愛。白羽適逢此時,自然也不會例外。八十年代初大陸掀起武俠熱,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但在九十年代,在文學界對武林盟主金庸的作品,仍有人評頭論足。筆者編纂一下這些評說,這不僅是對白羽的評價,也涉及對武俠小說整體的認識。

一、三四十年代的評介

最早評論白羽武俠小說的,是幾位正統的愛國文人,大都是介紹白羽受魯迅之影響,參與新文學運動,讚揚白羽的文筆,稱其武俠作品著重寫實,不致引誘青年上山學道或陷入淫盜;再為白羽寫武俠說幾句惋惜的話。

天津新聞文化界耆宿吳雲心三十年代在“白羽自傳《話柄》”序中以惋惜的筆調寫道:“假若他(指白羽)那時生活安定,也許不想賣文教學,也許擱下筆,再不會有這些作品出現的。生活逼得他拿起筆來,生活逼得他寫開了武俠小說,結果詩窮而後工,一直逼得他有了現在的成就。……我站在老友的地位上,對於他現在的成就並不滿意。他為了生活而寫武俠,而我認為這於他並不合。他的文章常常有一些幽默的氣氛,並且蘊蓄著熱,這在武俠小說裏不好施展的。他對於現實生活看得很真切,寫浪漫氣息的故事未免舍其所長。如今《話柄》出版了,這冊書表現著他的作風本來麵目。我們從這冊書,應該認識他不是一個武俠小說的作家!”白羽十分讚賞這篇序。(順便提及:八十年代初,吳雲心為白羽武俠小說作序,仍對白羽寫武俠惋惜。八十年代末,筆者拜謁吳老時,他對武俠小說的評價有所變化,他說:“卑視武俠,是我們二三十年代那批文人的傳統觀念,至今仍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