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胡氏自省性格
多給自己提個醒
有很多商人賺了一點小錢,就開始張狂起來,身子開始輕飄,頭腦開始發熱,以為自己就是巨無霸。這種人失敗者比比皆是,既令人可惜,也令人生厭。因此聰明的商人總是善於反省自己,給自己找問題、找缺點,進退結合,圓好財場。這種性格應驗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話:“君子一日三省。”離開這一點,恐怕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自己。 胡雪岩主張做事先做人,不可糾纏於是非名利,應該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在進、退、藏、顯等方麵適度地把握自己,按照保險法則去調整自己的每一步計劃。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意處於良好的循環狀態。(一)彈柔性格:
該退則退到位
伸縮自如.持方圓之道
伸屈自如,持方圓之道,是做大事者的性格特征之一,因為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必然碰得頭破血流。相反,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過於圓滑,必將眾叛親離。一個人隻一味想出人頭地,而不懂得委曲求全,到頭來想伸反而伸不成,不願屈也得屈。胡雪岩正是一個“方圓”之士,能伸能屈之人。
胡雪岩本來不是飽讀詩書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樣“萬俗皆走圓,一生猶學方”的心態誌向,胡雪岩是絕對不會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為一個學徒的他,假如還有這種閑適高逸的誌向,十有八九是要先大吃幾年苦頭。
他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萬俗皆走的一個“圓”字。大家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體察了人心的喜怒哀樂,順遂了人們的愛憎欲惡,做到了這兩點,萬事無不可遂,人心無不可得。
都道是方正之士為人稱羨,其實世俗人早有了計較。方正之士的品德風範令人肅然起敬,隻是他們猶如那廟裏的神仙聖人,令世俗中人恭敬,但在敬的行為之後,便是“遠之”。
比如那嵇鶴齡,本是一個能言善道、足智多謀的人才,卻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窮,不談錢,說起來也的確是一個既有本事又有骨氣的人。
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經不住胡雪岩的上門吊喪,收還典當,安排妻室這一連串撫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圖報,幫助王有齡出麵解了地方農民聚眾鬧事之圍。事後論功行賞,卻遇到了麻煩。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則兵剿,或則河工,,或則如漕運由河運改為海運等大事曲張的案子,辦妥出奏,照例可以為出力人員請獎,稱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錢。黃撫台給了嵇鶴齡一個明保,胡雪岩一個密保。
胡雪岩聞聽此事後,心裏也覺得不夠公平。他感覺其中一定有鬼,於是經過一番調查,終於弄清了其中原委。原來,黃撫台手下有個文案員,向嵇鶴齡索取2000兩銀子,嵇鶴齡不從,並言說自己沒錢,就是有也不去塞這個狗洞。
這種耿介之人,在官場上的確不多了。按照嵇鶴齡的說法,官場中的世態炎涼,他也看厭了,反正世界上決沒有餓死人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在你浙江混不下去了,我回湖北辦我的團練去。
事情到了胡雪岩手裏,卻有了另一番觀感。水往低處流,人卻是往高處走的。人的性格本來和自然萬物的性格有所不同。總不能水取下泄之勢,人也不求向上和後退吧?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不通的總要想辦法讓它通暢才是。生了瘡要醫,化了膿得擠。胡雪岩決定幫嵇鶴齡擺平此事。
胡雪岩用的是什麼手段?不外是“圓了你的意,開通我生路”。
他用本號的銀票,開了兩張,一張2000,一張200,用個封套封好,上寫“菲儀”二字,下麵具名是“教愚弟嵇鶴齡”。托人遞到文案上的陳老爺。不過一個時辰,便有人送來撫署文案委員陳老爺的一張名片,上麵有四個字:“拜領謝謝!”
於是胡雪岩當夜就通知王有齡去見撫台談這件事。
結局的順利和圓滿甚至連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有了準信兒,讓嵇鶴齡接管海運局。
這就是胡雪岩的圓通之“圓”。
圓世的態度,實在是一個不在現世吃虧的態度。不過整個文化氣氛褒獎方世,貶抑圓世,故而平常人們的言談中無不以處世行方為榮,以圓滑透熟為恥,一句“我又不像人家會巴結”,絕對能使稍遵守一點方世原則的人大為震怒。
不過,這句話如果用來指涉胡雪岩,看來這種震怒的效果是不會出現的。相反,他可能會很高興,起碼他也要向你投以知遇的一笑。
方世是口碑甚好的準則,圓世又是利害相關的準則。能圓自然不方,隻是輿論壓力來了,隻好跟隨著眾人棄方求圓。這種無甚定見的常人生活,是我們時至今日庸碌無為的唯一原因。
胡雪岩的不同正是在這裏。他一生下來就無那麼優越的生存條件,與上流相去甚遠,對一個錢莊的學徒來講,高論的遵從與否,無甚利害,無甚壓力,既然如此,認準了一條路走下去,倒不是很難的事。
圓能打通關節,使事情走出死胡同。
胡雪岩押運洋槍,由滬去浙,便遇到了事關舊朋新知以後的出路及彼此間以後關係的事。
本來,在上海購買的這批洋槍,需要鬆江漕幫協助運到浙江地麵。可是人到鬆江,卻發現麻煩極大。鬆江魏老頭子的舊好俞武成,已經和太平軍方麵的賴漢英接上關係,一切布置停當,隻等這批軍火從海上起運,一人內河,就動手截留。魏老頭子也答應到時有所照應。
胡雪岩一來拜訪兩麵朋友,才知大水衝了龍王廟,情勢十分尷尬。胡雪岩見此光景,頗為不安,心裏也在打算:如果俞武成不是他的“同參弟兄”,事情就好辦。若是這批軍火,不是落到太平軍手裏,事情也好辦。此刻既是投鼠忌器,又不能輕易鬆手,搞成了軟硬都難著力的局麵,連他都覺得一時難有善策。
鬆江魏老頭子決定斷了與俞武成的交情,幫助胡雪岩渡過這一難關,阻止俞武成動手。
到了這種毀約反目的關口,雖事出無奈,卻也無可挽回了。胡雪岩卻“靈光一閃”,要把這一切下去就會攔腰截斷的老交情擺平了,撫圓了,繼續維係下去,彼此誰也不傷和氣。
胡雪岩的如意妙計,便是搬出俞武成90歲的老娘俞三婆婆,讓她硬壓俞武成撒手讓步。這也是無奈中的一招,若能說動俞三婆婆出麵幹預,俞武成就不敢不依。這麼一做,也就不至於使魏師爺過於為難。
然而,那俞三婆婆卻是個厲害角色。她在胡雪岩麵前裝聾作啞,不想幫胡雪岩這個忙。
因為如此,胡雪岩越發不敢大意,要言不煩地敘明來意,一方麵表示不願使鬆江漕幫為難,開脫了老太爺的窘境,一方麵又表示不願請兵護運,怕跟俞武成發生衝突,傷了江湖的義氣。
這番話真如俗語所說“綿裏針”,表麵極軟,骨子裏大有講究。俞三婆婆到底老於江湖,熟悉世麵,聽胡雪岩說到“不願請兵護運”這句話,暗地裏實為吃驚。話裏等於指責俞武成搶劫軍械,這是比強盜還重的罪名,認起真來,滅門有餘。
麵對如此利害關係,俞三婆婆裝出氣得不得了的樣子,回頭拄一拄拐杖,厲聲吩咐俞少武趕快多派人把他那糊塗老子找回來!
不管她是真的動氣,還是有意做作,來客都大感不安,胡雪岩急忙相勸,說這件事怪不得俞大哥!他們也是道聽途說,事情還不知道真假,俞大哥不至於敵友不分。他們的來意,是想請三婆婆做主,仰仗俞大哥的威名,保一保平安。
昕得這一說,俞三婆婆的臉色和緩了,說此事武成理當效勞。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俞武成客居異地,手下的兄弟都不在,雖然出頭來主持,無非因人成事。上山容易下山難,看來不是憑一句話就可以擺平的。
事情相當麻煩,俞武成為本幫兄弟的生計考慮,急於謀個出路,以至身不由己,受到挾製勢若騎虎。蘿卜隻有吃一節剝一節的,好在最難的一節——和俞武成拉近關係——已經安然走過,已經不慮騎虎的人策虎來追了。胡雪岩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讓騎虎的人安然下虎背。
憑了胡雪岩的腦筋、實力和關係,這一點倒不算太難:伏虎,讓惡虎歸順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伏虎無非就是收降。計策似乎無甚高明,仔細想來,也足見胡雪岩的眼光深遠。他從一個商人的角度通盤考慮形勢,深信太平軍隻是一時肆虐,於情勢,於力量,都不大可能長久。所以胡雪岩在商業上的總原則是幫官軍打太平軍,天下早一日安寧,商業早一日昌盛。這批軍火本來也正是此原則下著手去做的,遇到了麻煩,也正好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去考慮解決辦法。
這可真是一竅通而百竅通。胡雪岩很快和俞武成及其他謀劃劫持軍械的江湖頭目達成了協議。由胡雪岩報請官府,發給這批人三個月糧餉,保證不誘降(不先降後殺),事成後編隊移地駐防。胡雪岩還自己先拿出10000兩銀子來補潤。
既然生路有了,誰又會硬往死路上走?
這件事也見出胡雪岩務求事圓的決心、手段和恒心來。不到山窮水盡之時,決不放棄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為了能夠達到平和圓滿,也決不過於姑息遷就。原則是要有的,見機行事也很必要。 這又是胡雪岩的一種“圓”。 假定隻是魏師爺賣了人情,與俞武成鬧翻,那麼運槍的事情是可以辦成的,以後的局麵卻會就此一塌再塌,變成處處掣肘,事事放不開。所以魏師爺的人情可感,卻不能那麼便宜地買了就算了。俞武成那裏稍有不同,在那裏本來沒有人情卻必須做人情,做成人情的方法無非是同生死、共患難。幫對方考慮周到了,難題解決了,自己的事情也就大功告成了。
這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可謂天衣無縫。
圓世既表現在“使活”上,又表現在“靈活”上。治損不致殘的處世原則,典型地表現了胡雪岩的這一態度。胡雪岩有一條原則總是恪守不渝的,那就是:總要給對方留個台階,留個後路。最後的印象總是大體相同的:治我損我,拆我的爛汙,那是行不通的,甚至應該讓你沒有好下場,但是隻要你尚有可用的地方,飯總是大家一起吃的。
再比如胡雪岩的朋友鬱四因聽信家人叨擾,把水晶阿七趕出後,阿七舊情萌發,居然又去糾纏青梅竹馬的舊好陳世龍。陳世龍已經有了阿珠,並且心思貞定,立意要幹一番事業,以不負師父、妻子和嶽丈嶽母的期望,豈有對阿七鬆口之理?
這種局麵讓陳世龍煩心,讓阿七酸心,讓鬱四灰心。
胡雪岩卻想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辦法:“船並老碼頭。”
阿七和鬱四的感情畢竟有了幾年,不是那麼容易斷的。隻有阿七重新回去了,才能平撫鬱四頹喪懊惱的心。這件事做完了,阿七給陳世龍帶來的麻煩自然也就沒有了。
不過這事能否成功,關鍵還要看能否把鬱四和阿七分頭說攏。這就顯出胡雪岩對人心人情的體悟透徹來。
到了聚成錢莊,胡雪岩的第一句話就是責問阿七到底怎麼回事?
鬱四麵對胡雪岩,隻是一個勁搖頭歎息。通過察言觀色,迂回試探,胡雪岩看出鬱四心裏還眷戀著阿七,盼著她能夠回來,可是他又怕阿七心裏有氣,故意較勁兒、拿糖。胡雪岩把鬱四的心理摸透以後,主意也就有了。他向鬱四打下保票,一定幫他把阿七弄回來!
胡雪岩說到做到,他回頭找到阿七,擺出為她打抱不平的神態,狠狠責備鬱四無情無義,得福不知,一下贏得阿七的信任。阿七也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胡雪岩傾訴自己的委屈。胡雪岩一言不發地聽完她的一腔怨言,也就把她真正的心意探清楚了。她嘴上雖然怨恨鬱四,其實心裏一直擺脫不掉鬱四的影子,這麼一來,胡雪岩便有十足的信心促使兩人重歸於好了。 結果自然是春風化雨。 這是胡雪岩圓融的“融”,方方麵麵都皆大歡喜。 胡雪岩的處世態度,無非是外圓內方,可伸可屈,總要想方設法使事情完美無憾,使自己有後路可走。
胡雪岩是事業型的,能毫無羈絆地發展出這種圓世態度來。這種態度,卑之無甚高論,開宗明義就是先要生存,後要過好,然後再培養出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溫暖來。因為沒有什麼固定原則,故而表現為通、活、融、滿,屈伸自如。
胡雪岩對方與圓、屈與伸的掌握與運用,可謂達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
不為賺錢而結怨,不抱別人的好處
妒忌的性格,人皆有之。但怎樣才能克服呢?胡雪岩認為自古以來“同行相妒”,而妒忌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人行走商場,最怕非議,最怕樹敵,因此還是謹小慎微比較可靠。胡雪岩對這一點深有感觸,他說: “不招人妒是庸才,可以不招妒而自己做得招妒,那就太傻了。”無論在他的中興盛期還是末路時期,他都非常注意自身的舉動,避免鋒芒太露,因別人的忌妒而受敵。
胡雪岩的不自招妒忌,是為了不在同行中處於孤立的地位,是一種深刻的眼光。在創業之初,這種眼光就表現出來了。
胡雪岩因資助王有齡而被錢莊掃地出門,王有齡當官後,自然要感恩圖報,給胡雪岩創業的機會。
不為賺錢而結怨,不搶別人的好處,這是調適人際關係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同時,為了不在同行中處於孤立地位,還有一條重要原則,即不自招妒忌。
胡雪岩要籌辦自己的錢莊,其實他身無分文。不過他已經籌劃好了資金的來源,即以王有齡為官場靠山,憑他們的交情承辦代理打點道庫、縣庫的過往銀兩。代理道庫、縣庫,可以用公庫的銀子來做錢莊的流動資本,而且公家銀子不需付利息,這等於是白借本錢。
當然,這樣做有一項條件,那就是王有齡必須得一個署理州、縣的實缺。當時王有齡剛剛仕途起步,還隻是浙江海運局“坐辦”,一來他還不具備真正給胡雪岩提供代理公款的條件,二來他自己也確實需要胡雪岩的全力相助,因此,他不同意胡雪岩立即著手開辦錢莊。依王有齡的想法,等他真正官場立足之後再著手胡雪岩的錢莊也不遲,反正他們的交情本來就不必瞞人,由當時官場通例,他把官庫銀子給胡雪岩錢莊代理,也是極普通的事情,不怕別人說什麼。
不過,胡雪岩不這樣看。胡雪岩認為正因為已經有了代理道庫、縣庫的籌劃,所以更應該先立起一個門戶來。王有齡此時剛剛得意,外麵還不大有人知道,因而也正是一個機會。這時把錢莊辦起來,即使內裏隻是一個空架子,外麵也要弄得熱熱鬧鬧的,這樣一旦王有齡放了州縣,由自己的錢莊代理公庫,公款源源而來,空的自然變成實的。倘若一定等到王有齡放了州縣得了實缺再來搭架子,那時浙江官、商兩界都知道有個王有齡,也都知道王、胡之間的交情,雖然自己的錢莊能夠得到的代理官庫的好處是一樣的,或許錢莊生意的運作還會方便些,但外人的看法和說法卻會大不相同。人們會說胡雪岩辦錢莊是借了王有齡的官場靠山,也會說王有齡是動用公款交胡雪岩辦錢莊,營商自肥,如果有人開個“玩笑”,告上一狀,那也就真的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胡雪岩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做事要不落痕跡,不自招妒忌。商場上確實應該注意盡量不要招嫉。被人忌妒,會在自己與同行之間造成一種無形的隔閡,生意上攜手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特別是自我招搖,自招妒忌,還容易使自己在同行同業中處於孤立地位,甚至還有可能使同行聯起手來與你作對,這樣,你也就會感到處處掣肘,四麵支絀,要想獲得成功,也就難上加難了。
從這一角度看,自招妒忌其實也就是在為自己樹敵。而且,應該知道,由自招妒嫉而樹敵,這“敵”比通常意義上的“敵”還可怕,因為他常常隱在暗處,難以對付,嫉妒你的人表麵上和你一團和氣,暗地裏卻給你下“絆子”,讓你知道有對手卻不知道對手在哪裏,等你找到對手之後,也許你精心籌劃開創的事業已經付之東流了。
所以,一個精明的商人,雖然知道遭人妒忌常常是免不了的,但絕不自招妒忌。而他們不自招妒忌的方法,也不外乎與胡雪岩一樣,第一,不在同行中鋒芒太露;第二,不能總想著自己好事占全;第三,時刻注意得維人時且維人以化解可能產生的敵意。總之一句話,做事得不落痕跡。
清朝末葉,西化運動逐漸生根,朝廷特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處理涉外事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等於是現在的外交部。不過,總理衙門不管拿主意,算是第二線事務機構,真正與外國官商打交道的第一線衙門有兩個,一個是設於天津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另一個則是設於南京的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朝廷派左宗棠到南京,當起南洋大臣。左宗棠目空一切,到了南京就和李鴻章幹上了,極力鏟除李鴻章在江南地區的勢力。李鴻章也不好惹,當然也出計謀倒打左宗棠。兩雄相爭,先斬對方羽翼。毫無疑問,胡雪岩是左宗棠最大的羽翼,也成了整個北洋係最顯著的靶子。各種麻煩不打一處來,胡雪岩十分機警,見招拆招,一一應付。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胡家正趕上辦喜事,他家三小姐要出嫁了。
胡雪岩派他親信的姨太太,帶著大筆現銀趕到上海,采購鑽石珠寶,作為女兒嫁妝。這姨太太很能幹,在租界裏一家德國洋行,買到極為珍貴的一批鑽石首飾。
這德國洋行的經理久仰胡雪岩“財神”之名,成交之後,提出不情之請,希望姨太太能同意,把這批鑽石首飾在店裏陳列一個星期,在店裏大做廣告,說是本店做成財神胡雪岩女兒出閣嫁妝的生意,以收廣告之效。
德國經理這份請求,卻讓胡雪岩姨太太頗傷腦筋,她和胡雪岩在上海的死黨兄弟古應春商量此事。一方麵,現在外麵整個北洋係人馬都在等機會,等著找胡雪岩麻煩,胡雪岩好歹是朝廷紅頂子官,在上海灘這樣招搖,很容易落人話柄,說胡雪岩鋪張招搖,有礙官箴。所以公開展覽首飾並不妥當。可是,要是拒絕要求,自然有話傳出去,說是胡雪岩現在不比從前了,財力大為縮水了,連嫁女兒都拿不出像樣的首飾,否則為什麼不敢拿出來展示?要是真有這種傳言,對胡雪岩的信用是一大打擊,以後做起生意來,場麵就要打折扣。
經過幾方麵思考,最後姨太太與古應春決定,展覽還是展覽,不過,既是在德國洋行裏,那麼,首飾旁的說明,就以英文、德文表示,不準寫中文。這種做法,其實是瞞駝鳥的,但也不失為折中之道。
胡雪岩雖然是富敵王室的東南巨富,有財神之譽,但是,畢竟還是知道憂讒畏譏,盡管有些實力,但還知道收斂。所以,作為一個中國商人,一定要懂得不自招妒的道理,像胡雪岩一樣,反躬自省,收斂鋒芒。(二)坦蕩性格:
一個人隻能唱獨角戲
市事越大。越要人照應
自大的性格與自謙的性格相對應。自大的性格往往會把人逼上自絕之路。胡雪岩為了防止自大性格在自己身上露出苗頭,始終加以克製,他提出了一個很有名的觀點——“本事大,越要人照應”,即是一種自謙性格的表現。
商場上的競爭,與其他行業的競爭一樣,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智力競爭。因此,選擇幫手更加重要。幫手選得好,事業成功的把握就大,而一旦用人不當,後果常常不堪設想——用錯一個人,往往會壞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整個江山。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要在商界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他的最大的本事,應該就是能識人、會用人。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應。皇帝要太監,老爺要跟班,隻有叫花子不要人照應。這個比方不大恰當,不過做生意一定要有夥計。胡先生的手麵你是知道的,他將來的市麵要撐得其大無比,沒有人照應,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無用。”
這番話是“小和尚”陳世龍對阿珠父親老張說的。老張本來是一個很膽小的老實人,以前因為有和胡雪岩結親戚的打算,因此接受胡雪岩的建議回湖州來開絲行,後來胡雪岩覺得娶阿珠做“小”不妥,便用計撮合了阿珠和陳世龍的一段姻緣。因為這個原因,老張覺得再受胡雪岩的照應也不妥,便想打退堂鼓,陳世龍為開導老張便說了上麵這段話。
陳世龍的話,既是在啟發勸解老張,也是說出了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要有人幫忙,要有人照應。當然,一個人要立身於社會,不管是在官場、商場,還是在別的什麼“場”,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識、能力。所謂才識,無非就是搜集信息、正確決策的能力,就是能見人所未見、準確判斷的能力,就是巧妙運用一切有利因素、製定出合理計劃並付諸行動的能力。沒有這些,再好的條件也是枉然。但當這些自身條件已經具備之後,外界的所謂靠山、人緣,即能給自己帶來成功的幫手,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沒有人幫助、照應,真正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
事業鼎盛時期,胡雪岩的錢莊遍設杭州、寧波、上海、武漢、北京等地,典當行開了20多家,胡雪岩自身還要兼理絲繭、軍火生意,手下分號的用人自然成了頭號問題。
比如王有齡自然是很會做官的,除了他自己會做官之外,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助,他也絕不會成為後來浙江官場的紅人。當初他隻是一個落魄文人,沒有功名,靠錢買了個正八品的鹽大使還是候補的,也就是說有沒有官職還得有機會,這種機會又是那麼的渺茫。正當他窮途末路之時,比他小10歲、當時年僅20的胡雪岩資助了他500兩銀子,助他進京買了個候補的七品知縣。王有齡得此資助進京,又巧遇外任江蘇學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幼時家貧,曾受到王有齡父親的照顧,於是向浙江巡撫黃宗漢推薦王有齡。而此時的黃宗漢因逼死布政使
(藩司、藩台)椿壽而需何桂清替其掩蓋責任,很快就任命王有齡為浙江海運局坐辦。於是王有齡一下子便成了黃宗漢門前的紅人。不用說,沒有胡雪岩的幫助,沒有何桂清的照應,或者黃宗漢根本不買何桂清的賬,王有齡大概今生今世也隻能以一介落魄書生客死杭州。’ 王有齡後來的官運亨通,也是得自有胡雪岩這個幫手。剛一接手海運局坐辦的差使,就遇到漕米解運的麻煩。漕運積弊已深,初改海運,事情千頭萬緒,而且勢必觸動漕幫利益,漕幫定會不肯將浙江糧食運往出海口;且部門重疊、政令不暢,官僚政客各自盤算自己的得失,海運一事難以很快實現,而朝廷卻一再催促南糧北運,以解燃眉之急;加上王有齡剛剛踏進官場,人生地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也正是在胡雪岩的出謀劃策下,打破常規,大膽地用就地買糧的辦法,在上海附近買糧、就地出海,解決了浙江漕米遲遲運不出去的問題。具體運作也是胡雪岩憑著他的手腕,用金錢開路,用酒肉敲門,用各種辦法收買和籠絡官吏、漕幫首領、錢莊老板、糧商,在生意場上精於算計,誘之以利,從而使海運一事順利實現,也使王有齡初戰告捷,鞏固了他在官場的地位,他也很快升為湖州知府。
不用說,“小和尚”認為胡雪岩本事再大也要有人照應,自然也是事實。實際上,在胡雪岩走向“紅頂商人”的輝煌頂點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像王有齡、左宗棠、古應春、尤五、鬱四、劉慶生乃至如張胖子、劉不才、“小和尚”這些人的幫忙和“照應”,他一樣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無用”。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應。”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淺顯的道理。越是簡單淺顯的道理,也越是至理。因此本事越大的人,也越要牢牢記住這個道理。
所以,“用人”是一個十分古老的話題,千百年來人們總是在這個問題上走著螺旋式的道路。孟嚐君能用“雞鳴狗盜”之徒,成狡兔三窟,躲過殺身之禍;楚懷王不能用人,聽信奸佞之言,終於客死秦國;楚霸王不能用人,雖有萬夫不敵之勇,但還是有烏江自刎的悲劇;劉邦能用人,文有蕭何,武有韓信,最後當了高祖皇帝;曹孟德能用人,削平中原;袁紹不能用人,有官渡之慘敗;唐太宗能用人,成貞觀之治;唐明皇不能用人,造成安史之亂……能不能用人,大則國家興亡,小則個人成敗,是一個於人於國均十分重要的問題。一位偉人說過,路線確立之後,關鍵是幹部問題。幹部問題,也就是用人的問題。
王有齡靠著運氣,得到胡雪岩的資助,進京買個官職;又靠著與江蘇學政何桂清的關係,得到浙江巡撫黃宗漢的任用,得了浙江海運局坐辦的實缺,真正做起官來。但這個浙江海運局坐辦的官差,實在難以料理:要把浙江應征的十幾萬石糧食運出浙江,但由於運河交通不暢,官府之間互相推諉設卡,運糧一事難以近期完成。但王有齡充分使用足智多謀的胡雪岩,靠著胡雪岩的大膽策劃、周密部署、多方打點奔走,由海運局出麵擔保,錢莊墊錢、漕幫賣糧以充漕糧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這個計劃的設想由胡雪岩提出,各個細節由胡雪岩推敲,各個環節也主要由胡雪岩去溝通。事情做得巧妙順利,各方皆大歡喜。王有齡的成功,沒有胡雪岩的鼎力相助,無論如何是得不到的。
胡雪岩全力幫助王有齡,自然不僅僅隻是為了朋友,他其實是在為實現自己的大計劃做準備,他要培植起一棵來日可以托靠的官場大樹,他們之間絕不是簡單的主仆關係。王有齡借重胡雪岩當然不僅是為報恩,他需要胡雪岩幫助自己仕途通達也是實實在在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在事情順利辦成、自己騰達起來之時,如此躊躇滿誌地說出“才智之樂於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了”的話來。王有齡能夠得到胡雪岩的全力相助,當然不是因為他特別會用人。隻是他的這番話,確實在無意之中說出了一個事實。
王有齡所謂識人,其實就是對人才的特長、才能有充分的認識、準確的判斷,能從對方的為人處世中發現其與眾不同的地方。所謂手腕,無非就是采取一定方式籠絡人才,使人才為我所用,真心替自己效力。王有齡對胡雪岩的使用,最大手腕是充分信任、言聽計從,這是基於他對胡雪岩謀事周到、辦事幹練的能力認識而采取的用人方式。而胡雪岩在用人上除信任外,還注意從心理上、物質上滿足對方的需求,使對方反過來對自己產生感激之情、報效之心,竭盡全力為自己辦事。這則是生意人用人的手腕了。
胡雪岩長於算計,謀事周到,“公關”厲害,招數高明,所做之事多能辦成,這是他的本事,對此他也很自信。然而僅靠他一人的本事,隻能唱獨角戲,頂多一個“個體戶”,不會成為一個集錢莊、絲行、典當、軍火、糧食、房地產生意於一體,經營範圍涉及浙江、江蘇、上海幾乎半個中國,甚至還把手伸到外國人那裏去的紅頂商人。他成功的秘訣,在於能用人,也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為我所用,從而創造出經營上的奇跡。
胡雪岩的用人,一是內部聘用,二是外部利用。在聘用職員上,他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隻要有所長,即大膽使用。
把慷慨撒出去,把麵子收回親
做人不能心胸狹隘,要慷慨大度,這樣才能獲得一片讚譽。這就是說,隻有把慷慨撒出去,才能把麵子收回來。如果在各方麵斤斤計較,刻薄寡義,是不能成大事的,胡雪岩之所以能把生意做到洋場,與其慷慨大度的處世之道分不開,這也正是胡雪岩的經商性格之所在。
胡雪岩籠絡廖化生與洋商打交道,慷慨的性格體現最為明顯。冬日,杭州城天寒地凍,北風凜冽,阜康錢莊卻一片熱火情景:大廳裏一字兒排下五個火盆,熾烈的薪炭將大廳烤得暖氣融融,烏紅色的棗木大櫃前,十來名夥計忙不迭應酬顧客,報賬聲,算盤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櫃台外麵,顧客如雲,摩肩擦背,喧嘩不絕。經過數年苦心經營,胡雪岩的阜康錢莊一躍而為同行之魁,銀錢往來業務超過任何一家錢莊。
此刻,胡雪岩坐在太師椅上,望著錢莊繁忙情景,自矜自得,欣慰之情溢於言表。這時,一位顧客遞給夥計~張銀票,聲言要支取現銀。夥計愣了一刻,隨即滿臉堆笑,請顧客進廳堂落座,沏一杯上等毛峰。胡雪岩見狀,知道這個顧客非比尋常,關切地上前詢問夥計。原來顧客要支取50000兩現銀,因數額巨大,需到庫裏搬運,耗費時間,所以便請他入座喝茶等候。
胡雪岩善於察言觀色,見那顧客行色匆匆,風塵仆仆,料想必是遠道而來;又見他雙目明亮,眉間一股英氣,幹練通達,必是場麵上混慣的人,想著,有心試探他底細,便右手端茶碗,三指並攏,大拇指翹起,做出青幫詢問的暗號:來者何人?慢慢踱過去。
來客見狀,很敏捷地端起茶碗,三指散開,大拇指向下,作出回答的暗號:幫中弟兄。
胡雪岩忙拱手道:“這位弟兄貴姓?”
“免貴姓高,弟兄們稱我高老三。”
排行為三,顯係幫中管理錢財的執事,胡雪岩立刻確定了他的身份,親熱地同他交談起來。原來,高老三係蘇南青幫“同福會”的管家,專司錢財往來,此次到杭州取銀子,為了一樁急事。
“銀子多了紮眼,路上也不安全,何必一次取那麼多。”胡雪岩淡 淡道。
高老三道:“胡老板說得對,但這筆錢立刻就要分給兄弟們做安 家費,不會多餘剩的。”
“哦,安家費?”胡雪岩微微有些吃驚,據他所知,青幫弟兄需要 流血拚命時,才發放安家費給眷屬,以使他們解除後顧之憂,甘心赴 死。他又道:“同福會莫非與人結下冤仇,要開殺戒?”
“胡老板,看在你懂幫規的份上,不妨告訴你,安福會將替太平 軍護送一批軍火從上海到金陵,途中官軍重重設防,難免有衝突,所 以會裏選了百多位敢死的弟兄,去完成任務。”
胡雪岩恍然大悟,青幫與太平軍聯手辦事,是常有之事,大約太 平軍出價不菲,同福會才敢冒極大危險替對方護送軍火。他於是不再 多話,讓高老三取了銀子,客客氣氣送出門外。高老三走後,胡雪岩 心裏反複掂量這條消息的價值。太平軍和清軍對峙多年,軍火匱乏, 青幫替太平軍護送軍火,雙方都有好處,本與胡雪岩無關,但他像一 條嗅覺靈敏的獵狗,嗅到其中特別的氣味。太平軍在上海購軍火,必 然與洋人洽商,軍火買賣向來利潤驚人,回扣不菲,這是眾所周知的 事。胡雪岩十分垂涎軍火生意,苦於無處著手,如今憑空知道了這條 消息,正可捷足先登,把這筆生意奪回自己做。想罷,事不宜遲,他 立刻打轎趕往王有齡府宅。王有齡聽他述說,高興道:“真是踏破鐵 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剛才撫台黃大人召見我,商議要海運局 撥一筆款子購置500條毛瑟槍,加強浙江綠營的裝備,我正愁差誰去 經辦,你若有興趣,可應承下來。”
胡雪岩心算一下,毛瑟槍每支50兩銀子,.500支需25000兩銀子, 回扣一分以上,起碼可獲利3000兩銀子,是一筆好買賣。當下他立刻 應允,請王有齡開了一張30000兩銀子的官票,預備到上海花費。然後收拾行裝,雇了一隻小火輪,急急連夜奔赴上海。你道胡雪岩怎麼這樣匆忙?他深知商場如戰場,稍有懈怠便坐失良機。胡雪岩算定太平軍購軍火不會很快,洋商必定討價還價,延宕時日,把太平軍逼到最後關頭,好敲詐一筆高價。從高老三口中,胡雪岩得知太平軍欲購500支槍,這批軍火數量巨大,洋商不可能有現貨,待從外國運來時,時間又過去一個月了。故而胡雪岩滿懷信心要把這批軍火半道易手,為己所用。
不幾日,胡雪岩到了上海,求見上海青幫首領廖化生,說明來意。廖化生笑嗬嗬道:“生意人人做,就看誰占先,憑胡先生的才能,這筆生意非你莫屬。”胡雪岩謙虛道:“靠我單槍匹馬,萬難成功,還要老哥鼎力相助,事成之後,老哥可分三成利潤,算是合夥生意。”
廖化生喜出望外,沒想到胡雪岩如此慷慨豪爽,道:“需要我做什麼,盡管說,自家弟兄任你差遣。”
“我對洋商所知甚少,請老哥派一位懂行的弟兄陪陪我。”
廖化生沉思片刻,說:“眼下有一位弟兄,在洋行當通司,外國話說得流利,深諳洋商底細,就叫他幫助你如何?”
胡雪岩道:“最好,最好!”
不一會兒,一位弟兄帶進一名青年,戴墨鏡,穿洋裝,著皮鞋,腦後卻拖根長辮子,顯得不中不西,不倫不類,十分滑稽。廖化生向胡雪岩做了介紹:此人名叫歐陽尚雲,在洋行幹了多年,懂法蘭西語和英吉利語,是上海洋商看重的人物。歐陽尚雲操著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話,告訴胡雪岩說:因從小就在洋行當小廝,學會說洋話,天長日久,中國話反而生疏了。胡雪岩見他聰明伶俐,反應靈敏,暗忖今後得好生待他,將來同洋商打交道,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歐陽尚雲果然對上海洋商了如指掌,說起洋商底細,如數家珍,娓娓而談。胡雪岩從他口中得知,太平軍向英商麥得利所購500支毛瑟槍,因現貨不齊,麥得利向國內拍電報催運,商定下月初交貨。胡雪岩算算還有20多天,不禁額手稱慶,真是天助我也,20天用來周旋,時間綽綽有餘,商場規矩,隻要貨未交出,一切協議契約,均無約束,簽約毀約,司空見慣。胡雪岩久經商戰,有信心令麥得利改弦易轍,撕毀與太平軍的簽約,把生意轉給自己做。
主意打定,胡雪岩叫歐陽尚雲同麥得利聯係,親自和他麵談。
第二天,歐陽尚雲陪同胡雪岩,前去一家洋酒館會晤麥得利。一路上,歐陽尚雲不斷向胡雪岩介紹洋人的禮節、習慣和規矩,不知不覺到了酒館門外,見個身著紅外套的黑種人在把門,滿臉絡腮胡子,模樣煞是凶狠。歐陽尚雲介紹說是印度仆役,相當於中國的門子。酒館外麵裝飾得金碧輝煌,晶瑩耀眼,一行巨大的洋文襯在門楣上,類似於張旭的狂草。經介紹,胡雪岩知道是英文“歐羅巴大酒店”。
麥得利步出門廳迎接,他身材瘦長,像根晾衣竿,鼻子尖細且彎,令人想到鷹嘴。麥得利爽朗大笑,緊緊抱住胡雪岩,幾乎令他喘不過氣來,強烈的口臭使胡雪岩頭暈目眩。熱烈歡迎之後,胡雪岩在餐桌旁就座,開門見山同麥得利談起那筆軍火交易。麥得利連連搖頭,說已同別人簽約,不可失信。胡雪岩說知道你同誰簽了約,那是一夥與合法政府作對的亂民。麥得利說自己是商人,商人隻管做生意,而不問對方是誰,哪怕是魔鬼。胡雪岩反問對方:知道五口通商的條約嗎?那是外國政府同清廷簽訂、保護外國商人在華利益,如今你們同反對清廷的亂民做軍火生意,無異於反對中國政府,還能受到保護嗎?
這一招很厲害,麥得利無言以對。胡雪岩抓住要害,進一步說,如果清廷得知這筆交易,派兵截獲軍火,那時你不但血本無歸,還要受到政府追究責任,利弊如何,不是明白無遺嗎?麥得利苦笑著,聳聳肩膀,兩手一攤,表示無可奈何。他狡辯說,槍支已經啟運,很快到達上海,若中途毀約,將蒙受巨大損失。胡雪岩告訴他,自己可以代表浙江地方當局買下這批軍火,並可提高出價。麥得利雙眼一亮,連叫“OK”,表示很有考慮的必要。胡雪岩盯住他說,不是考慮,而是必須,否則自己將運動所有力量,破壞麥得利同太平軍的交易。
麥得利將信將疑,轉向歐陽尚雲,詢問他胡雪岩在中國官場上的影響和勢力,究竟有多大。歐陽尚雲告訴他,中國有句老話,叫作“有錢能使鬼推磨”,胡雪岩的錢財,足可以買下浙江半個省的地皮,相當於英倫三島的其中一個。麥得利驚得張大嘴巴,連連伸出拇指比劃,金錢的力量立刻降伏了他,麥得利明白同胡雪岩這樣的巨富打交道,比同“亂民”太平軍來往有利多了。
沒費多大力氣,麥得利就放棄了原來的打算,同胡雪岩商談起購買槍支的具體事宜。胡雪岩允許把每支槍價格提高一兩銀子,麥得利高興得手舞足蹈,斟滿一杯洋酒,同胡雪岩碰杯,慶賀生意成交。(三)競爭性格:
不把對手當死敵
學會笑對你的對手
很多人一遇到自己的對手,就唬著個臉,讓人一看,就可知其中的“小糾糾兒”。實際上,這是不成熟的表現,真正的聰明人總是笑對自己的對手。一般來講,一個生意人很難笑對競爭對手。可胡雪岩卻能做到,因為在他看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生意場上競爭,總免不了構成敵對關係,胡雪岩總是笑對競爭對手,千方百計化敵為友。
胡氏在生意上雖然曆經波折,但終究是有莫大的成就。這不但靠他自己的能力,也靠朋友的支持,甚至是勢不兩立的敵人也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
與胡氏勢不兩立的,大都是生意上的對頭。一般商人遇到這種事,總是想:既然大家都過獨木橋,對不起,我隻有想辦法把你擠下去了;然而胡雪岩不這樣想,既然是過獨木橋,都很危險,縱然我把你擠下去,誰能擔保你不能濕淋淋地爬起來,又來擠我呢?冤冤相報,何時是個頭?既然大家圖的是利,那麼就在利上解決吧。
胡的老朋友王有齡曾經遇到一件麻煩事,他去拜見巡撫大人,巡撫大人卻說有要事在身,不予接見。
王有齡自從當上湖州知府以來,與上麵的關係可謂做得相當活絡,逢年過節,上至巡撫,下至巡撫院守門的,浙江官場各位官員,他都極力打點,竭盡巴結之能事,各方都皆大歡喜,每次到巡撫院,巡撫大人總是馬上召見,今日竟把他拒之門外,是何道理?真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