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家的房子是陳喜雲的爺爺年輕的時候外出打工攢錢蓋起來的,三層的紅磚房,300多平一層,後麵有塊菜地,前麵是攤晾穀物的水泥地,旁邊還有一小棟一層的平房,是專門做廚房用的。雖然沒有用水泥甚至瓷片來修飾房子的外觀,但是在那個時候,在他們村子裏,這個並不怎麼漂亮的房子雖然不是獨一份的,卻也能排到了第二位了。
陳喜雲的爸爸其實是長子,但是因為他們村裏的排名那個時候還是看族譜的,因為伯公家那個早夭的兒子是在陳爸爸跟前出生的,所以陳爸爸就排在了第二,陳喜雲的叔叔和嬸嬸們都叫陳媽媽二嫂就是這個道理了。
陳喜雲他們家如今占據了這個房子一層的三分之一和二層的三分之二的地方。分別是一層左邊的一廳兩房和二樓的二廳三房。
陳喜雲的三叔占了這房子整棟的右邊,也就是每層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一樓大廳和一個小房間以及三樓的三分之二就歸四叔所有了。
而出錢蓋了這棟房子的陳爺爺,他在這棟房子裏,其實就得了一個在一樓的小房間罷了。
是陳爸爸他們三兄弟太渣嗎?不是的!
陳喜雲他們鎮上的風俗就是做爸爸的攢錢給兒子起房子娶媳婦。陳喜雲他們家如今的情況就是如此!
其實,陳爺爺他在山腳下還有個用粘土砌成的瓦頂屋,那就是當年他生父給他起來娶媳婦的房子。不過,現在家裏有新房子之後,當然就不可能跑回去住那破舊的土屋了。
│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當年,陳爺爺自己攢錢給三個兒子起了一棟在當時村子裏算是很風光的樓房,在三個兒子都結婚生子之後,他就把房子都分配好了,免得日後鬧矛盾。
老人家覺得自己用不了什麼空間,就隻給自己留了一個小房間。
不過,其實家裏的空房間挺多的,要是老人家想住,不管是哪裏,當晚輩的都不會說不準的。如今,陳奶奶就住在了分給陳喜雲他們家二層的一個房間裏。
踏入家門,陳喜雲首先到家裏的各個角落先跟各自在忙碌的家裏人打了招呼,讓大家知道自己回來了,再到二樓去給三舅舅打了電話報平安,才到廚房裏幫陳媽媽準備晚飯。
說是幫忙,但是,其實十四歲的陳喜雲是不會做飯的!
陳喜雲是整個村子裏最好命的女孩子!村裏人都這麼說的。
陳喜雲出生的時候,陳爸爸已經離開了貧困的山村到外麵去打拚了。她是跟在陳爺爺和陳奶奶身邊長大的,小時候,甚至認不清每年春節才出現的那兩個總是給她帶來好東西的那對男女就是她父母呢!
不過,陸喜雲的童年雖然缺少父母的存在,卻沒有過得怎麼悲慘。陳爺爺和陳奶奶都是會養孩子的。
陳爺爺表麵嚴肅,其實就是個老頑童,常常做些農家的小吃來哄小陳喜雲開心。
而陳奶奶就更是一個非常和藹的奶奶了。其實陳喜雲剛剛出生的時候,重男輕女的陳爸爸是不想要這個女兒的,因為計劃生育的關係,而他還想要個兒子!但是,陳奶奶卻堅持要養,陳喜雲才能被留下來的。可陳喜雲的一個堂妹,也就是她三叔的大女兒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她一出生就被送到了外婆家,就是到夭折之前,都沒有機會回過自己家。所以,陳喜雲從小就對陳奶奶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異常依賴和喜歡這個奶奶。
在兩位老人的愛護之下,陳喜雲茁壯成長著。而且,因著陳爸爸能力不錯,一直能彙錢回來養家,而陳爺爺雖然年紀不小,卻老當益壯,農活什麼的都是一個頂兩個,非常能幹!
陳喜雲雖然是女孩子,卻用不著跟村裏的其他同齡女孩子一樣,從懂事開始,就被分配了力所能及的農活。陳喜雲的一個關係比較遠的堂妹,才七歲就已經要去給家裏挑水了。
當時的村裏,好像也就陳喜雲一個不用從小就被要求幹活的女孩子的。別的女孩子下田是被家裏人趕著去的,陳喜雲卻是在懂事之後,看到家裏兩個老人家天天在田裏辛勤勞作,覺得羞愧了,才主動下田的,雖然幹的其實不多,但是卻飽受長輩們的讚譽和愛護,村裏的其他同齡的女孩子總是在感歎同人不同命!
等到了讀書的年齡,陳喜雲又表現出比一般同齡人高一點的進學能力,憑著優秀的成績,就是一直不怎麼注意女兒的陳爸爸也開始對這個女兒給予厚望,希望女兒可以日後在學業上能有所進益,就更是親口承諾了女兒可以不用下田去幹農活,甚至是家裏的家務都別幹,專心讀書就好了。
因此,陳喜雲長到十四歲,除了自己的衣服要洗(寄宿生的需要),她還真的沒怎麼幹過家務。
煮飯也是個技術活,十四歲的陳喜雲肯定是不懂的。不過,按照媽媽的要求,怎麼把柴放到灶裏去燒倒是可以做到的,畢竟她小的時候就常常改奶奶燒灶,而且,這事還真的不難。
兩母女在廚房裏邊說邊幹活,陳媽媽是個手腳麻利的好主婦,今天又有女兒主動幫忙,一頓色香味俱全的飯很快就做好了。
正文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