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相反是一種更加動人的美。

這也就說明:藝術令痛苦變成美。而美,當然不是痛苦。另一方麵的道理是,大家可以試試― 我相信大家都試過了,當你痛苦的時候,不妨打開音響,聽聽貝多芬的《 英雄》 、《 命運》 ,這時你會有什麼感覺呢?是不是感覺痛苦隨著激蕩的音符漸漸減退,乃至於消失?

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它能令痛苦在藝術之美感中升華。這條路誠然可貴,不過叔本華說,卻遠不是我們人人能夠走得通的。因為藝術需要天才,隻有天才們才能創造藝術,並在藝術中超脫痛苦。

但幸運的是我們這些沒有藝術天才的人還可以欣賞藝術,在對藝術之美的欣賞中超脫痛苦。

第三條超脫人生苦海之道是宗教。

為什麼宗教是一條超脫苦海之道?我們不妨看一看基督教。我們知道基督教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出生之時就帶有了原罪,這是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這個原罪起源於上帝所造的人類之初祖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從這時593

候起人類就有了自己的意誌了,從而也有了罪。因而這個原罪也可以說就是人對意誌的肯定與強調。自從有了這意誌之後,人類的一切欲望便蜂擁而來,從而導致了深重的痛苦。這些都是意誌作用的後果。

如何求得解脫呢?我們可以看到,從很早起,基督教便宣揚一種對基督的獻身精神。這種獻身精神的特點就是克製人類那些平常的欲望,尤其是性欲,甚至將這種克製發揮到極端。典型者就是修士。大家至少從電視、電影或者小說中看到過,在西方有許多的修道院,那裏的修士、修女們終日粗茶淡飯,惟以♂

不能全體一致、一勞永逸地解脫痛苦的根源,因為它的存在,使人類不但不能將生之痛苦消滅,而且還將這種痛苦一代一代傳將下去,永無脫離苦海之日。

雖然生孩子是男女雙方的事,二者缺一不可,但叔本華似乎將這罪過全加到了女子頭上。是女子不知羞恥地勾引男子,才使他們同她們做出了生孩子這徉的蠢事。他又說,如果一個男子足夠聰明的話,就不該上這樣的當。他苦口婆心地勸男同胞們說:她們的美麗是短暫的,像曇花一現,過不了幾年就會凋謝,到那時,他們會連看都不願看她們一眼。即使不幸上了她們的當,同她們發生了關係,也千萬不要就此答應同她們一輩子長相廝守,那才傻哩!

我相信女同胞們聽到他說這話後會氣得對他翻白眼。不過,這裏既然在講叔本華,還是跟著叔本華走吧。按著他的話,人類最好能消滅生殖意誌,一旦能做到這點,那後果便是小蔥拌豆腐― 一清二白:人類將再也沒有愛,也沒有悻愛。而沒有悻愛的結果是什麼呢?當然用不了幾十年,當這批人死了後,由於沒有悻愛也就沒有孩子生出來,整個人類便就此滅亡了。

叔本華說:這是好事,因為人― 不僅是某個人,而是人類的全體― 終於丟掉生之痛苦了。下麵是他的原話:

無是懸在一切美德和神聖性後麵的最後鵲的,我們不應該怕它如同孩子們怕黑暗一樣,我們應該驅除我們對於無所有的那種陰森森的印象,而不是回避它,如印度人那樣用神話和意義空洞的字句,例如歸於梵天,或佛教徒那樣以進入涅整來回避它。我們卻是坦率地承認:在徹底消598

滅意誌之後所剩下來的,對於那些通身還是意誌的人們當然就是無。不過反過來看,對那些意誌己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們,則我們這個如此非常真實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銀河係在內,也就是― 無。

這裏的"無"當然是"死"的哲學化言說。

這是《 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的最後一段話,也是叔本華所認為的人類最後、最好的超脫苦海之道。

599

結語

我本來準備以尼采作為這一卷的結尾,但

後來終於發現,倘若一本哲學史將結束了哲學黑格爾式舊時代的叔本華放在第一卷的結尾,而把繼叔本華後將哲學推向嶄新境域的另一個偉大的悲劇式哲學家且剛好處在新世紀轉折點上的尼采放在第二卷之開首,那是極有意思的。

因此,我在這裏避開了尼采。然而我要鄭重建議大家繼續閱讀我的《 現代西方哲學的故事》 ,在那卷的開篇我便會敘說尼采令人扼腕歎息的一生、震撼人心的思想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誰是椎的伴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