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發展很驚人,韓國年度進口片引進多達600餘部,韓國本土電影拿下市場總額60%,而中國每年進口片引進不足60部,創下的年度市場總額也是50%—60%,這是很難能可得的。
為什麼韓國電影這麼厲害,明明就是一個彈丸之地,為何能夠在商業大片龍頭老大好萊塢的衝擊下愈戰愈勇?
我們隻看到現在韓國電影混的風生水起,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早在90年代,韓國電影飽受壓力,曾經也是在抄襲的道路上走了一段彎路,但是事情的轉折要從1999年開始。
1999年後,韓國發生了三件大事,也正是由於這三件事情,掀起了韓國走上電影強國的風潮。
第一件事是1999年韓國電影人發起的“光頭運動”。這一運動可以是韓國電影的分水嶺。光頭運動發生在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幾乎所有的電影人都動員起來,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
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給韓國政府造成極大壓力,遂決定繼續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8的本國電影的政策。光頭運動成功之後,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第二件事是於1999年上映的《生死諜變》,轟動全韓國,觀影人次達到史無前例的579萬,上映57一舉打破《泰坦尼克號》保持的票房紀錄。可以,是“光頭運動”直接促進了《生死諜變》的成功,而另一方麵,《生死諜變》成為了韓國電影的助推器,開始帶領韓國電影走上狂飆之路。
第三件事是在000年在某國舉辦的韓國電影周暨學術談論會,也正是由於這個研討會讓韓國電影開始進入某國人的視野,之後一大波韓國電影開始引進國內,包括那部家喻戶曉的由全智賢、車太賢主演的《我的野蠻女友》。
1999年對於韓國電影的意義就是這樣,要是沒有這一年的這幾件事,就沒有現在的韓國電影。之後韓國電影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之路。除了這一年發生的一係列大事件外,“時地利人和”等客觀因素都站在了韓國這邊,讓韓國電影變得越來越牛逼。
還有寬鬆的審查製度,讓韓國電影百花齊放。
1984年,韓國痛定思痛,廢除了幽靈一般的審查製度,1996年又出台了某國電影人翹首以盼卻永不可能實現的分級製度。體製大改革之後,電影人身上的“枷鎖”減重了很多。韓國電影開始噴薄發展。
體製改革極大激發了韓國電影人的創作熱情,他們很快就走出了山寨好萊塢以及抄襲膜拜老式港片的層麵。各種雜糅類型片層出不窮,電影工業基礎愈加成熟。某國電影人看到《辯護人》、《恐怖直播》、《柏林》這樣優秀的韓國電影,常禁不住慨歎加豔羨,甚至有些恨鐵不成鋼的影迷感歎道:韓國有改變國家的電影,而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
其次要想在韓國從事影視導演一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甚至不亞於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韓國的電影人想要成為導演,絕大多數都隻能通過兩個途徑:
一,畢業於韓國最頂尖的電影院校,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中央大學導演係。
二,真正在片場踏踏實實從打雜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導演。
但是,現在太多的新銳導演都是走第一個途徑,也就是在名校畢業。像著名的《雪國列車》的導演奉俊昊、《八月照相館》的導演許秦豪、《晚秋》的導演金泰勇等,都是從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畢業的。《太極旗飄揚》的導演薑帝圭就是從中央大學導演係畢業的。
但必須要明的是,想要從這些學校畢業才是最難最難的。以韓國的中央大學尖端影像大學院為例,該學校的學生在就讀期間除了修滿學分外,還需要拍攝4部短片。每部短片的拍攝費用平均在萬人民幣以上,都需要學生自己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