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交場合如何擺“姿勢”
提升能力目標: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塑造良好的領導形象
提升能力方法:學習社交與商務禮儀的知識,實踐應用中正確使用
第一節握手的“姿勢”
在一些社交場合,無論任何人都會與人接觸,而第一次接觸一般的會麵禮就是握手禮。世界上各地的會麵禮有很多種,例如致意禮、擁抱禮、點頭禮、親吻禮、鞠躬禮、跪拜禮、叩頭禮、脫帽禮、合十禮、舉手禮、吻手禮、吻足禮、作揖禮、碰鼻禮等等。但是這些會麵禮一般具有較強的地域色彩,多數隻在某一個地區通行。而握手禮則是逐漸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的一種會麵禮。
作為領導者,行握手禮的時候,不是簡單地把手伸出去握一握就行了,握手禮有著自身的講究。別看這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影響社交的效果。一般來說,握手禮有握手的時機、伸手的先後次序、握手的方式和握手的禁忌等方麵的要求,對這些要求加以了解,對於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很有意義的。一般來說,握手時機的把握,應該遵循以下一些規則。
1.不應該握手的時機
在有些情況下,因為不方便、避免冒失或者其他方麵的原因,最好不要采用握手的方式。為了表達不失禮,可以用其他會麵禮代替握手禮。(1)有一方正在忙碌,無法跟你握手。譬如正在打電話、正在把持汽車方向盤、正在操作機器、正在拎著東西等等。(2)有一方手上不太衛生,握手會弄髒對方的手。如機修工程師手上沾滿機油、麵包師正在製作糕點、醫生正在給患者擦傷口、教師正在擦黑板等。(3)有一方手上有傷。(4)雙方距離較遠。如隔著很寬的辦公桌、中間有隔離物等。(5)有其他人在場,不便於握手。如有首長在場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她)一個人的身上,不宜於握手。(6)特殊場合。如在會場正在開會的時候。
2.應該握手的時機
為了表示雙方相互尊重,在有些時候,不握手就會給人留下不懂禮貌的印象。(1)當兩個陌生人見麵,被第三者介紹相互認識的時候,為了表示很高興認識對方,應該握手致意。(2)在公共場合,不期遇上了老同學、朋友、同鄉、鄰居、親戚、同事或者長輩和上司時,相互握手,以示為意外相逢而高興,或者表達對對方的敬意。(3)他人向自己表示祝賀時,應該通過握手,表示感謝。(4)在會談之後與人道別的時候,應該與他們一一握手,以示相逢之幸和惜別之情,或者表示後會有期。(5)對他人表示感謝時,應熱情與對方握手,表達誠意。(6)他人向自己頒發獎品或表示慰問的時候,或者給他人頒發獎品或致以問候的時候,應與之握手,以示感謝或者鄭重。(7)在家中、酒店或者單位會客室迎接客人或者送別客人的時候,為了表示歡迎或後會有期,應該握手。
當然,應該握手的場合很多,這裏就不再多列了。總之,主動與對方握手,一般能夠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從而贏得對方的好感。兩手相握之際,就是兩顆心相碰之時。握一下手,可以省卻很多口舌。因此,不要吝嗇把手伸出去。
握手有次序。握手時,雙方由誰先采取主動,也是不應該忽視的。不該先伸手的主動伸手,往往會讓對方感到你很冒失,甚至覺得你不懂禮貌。如果自己主動伸手,而對方毫無反應,那也會令自己陷入難堪。握手時伸手的次序,一般是這樣的:上下級握手時,應由上級先伸手;長輩與晚輩握手時,應由長輩先伸手;年長者與年幼者握手時,應由年長者先伸手;老師與學生握手時,應由老師先伸手;女士與男士握手時,應由女士先伸手;已婚者與未婚者握手時,應由已婚者先伸手;先至者與後至者握手時,應由先至者先伸手;主人迎接客人時,應由主人先伸手;客人告別離去時,應由客人先伸手。
主動伸手的原則是尊者在先。也就是說,在握手之前,雙方應該明確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後再由尊者決定是否握手。如果尊者沒有要握手的表示,地位低者最好不要魯莽地主動伸手,否則就是越禮。原則上是握手的主動權在領導者一方,但是倘若地位較自己低的人因為失禮而先伸出了手,尊者最好不要計較,應該與之配合,免得對方陷入尷尬。禮節隻是一種儀式,目的是為了幫助交流。如果對方確實對你心懷敬意,隻是因為不懂規矩而搶走了握手的主動權,你就因此而不理睬對方,那也是一種失禮,不利於領導姿態的樹立。
在碰到特殊情況的時候,還要注意握手的先後。當一個人需要與眾多對象握手時,就要注意先和誰握,後和誰握。一般的次序是,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即先年長者後年幼者,先老師後學生,先女士後男士,先上級後下級,先主人後客人(就是進入主人家,同時看到主人和其他客人時,應該先與主人握手,然後再與客人握手)。
握手有不同的方式。標準的握手方式,應該是雙方相距約90厘米到120厘米,不要離得太遠,也不要貼得太近。正麵而向,兩腿直立,將身略微前傾,伸出右手,拇指張開,另外四指並攏,雙方虎口交叉而握。力度適中,上下晃動三四次,然後再鬆開。
握手時應當采用正確的神態,專注、友好、自然。應該麵帶微笑,兩眼正視對方的眼部區域,並同時問候對方。切忌在握手的同時漫不經心、敷衍對方,或者左顧右盼、心不在焉。如果對方已經主動伸手,就應該熱情響應,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遲遲不肯伸手。否則就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如果自己不是年老體弱,任何時候與人握手,都應該采用站立姿勢,不應該坐在椅子上跟人握手。握手的最佳距離是100厘米左右,但是如果雙方都是體格魁梧、手臂較長者,距離可以適當增加。總之,要讓右手臂保持微曲的姿勢。
右手單手與人相握,是比較標準的常用的方式。兩手與對方相握時,表示雙方感情深厚,一般用在親朋故友之間。單手相握時,最佳角度是雙方手臂成直角相接,手掌方向與地麵成大約45度斜角。伸雙手相握時,雙方身體間距相對標準距離縮小,四手相握於胸間。單手相握,一般情況下都是手掌側麵向下,兩掌一左一右,表示雙方地位平等,互相尊重。
握手時,力度也要合適。一般情況下,應該與對方雙手緊貼,既不要碰一碰敷衍了事,也不能使勁攥住對方的手使對方感覺疼痛。尤其是在與女士握手時,不要太用勁。握手的時間長短也要把握好,時間太短,匆匆一握,手掌還沒有相互合上,就立即收回;這樣做,會使對方覺得你與他握手是不得不例行公事,完全沒有誠意。握得時間太久也不行,牢牢握住對方的手不肯放開,會令對方感覺到別扭。特別是跟女士握手,時間不能太久。
第二節打電話的“姿勢”
電話禮儀是正確使用電話的重要指南。電話禮儀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何打電話、如何接電話兩個方麵。
1.如何打電話
打電話雙方中有一方是主叫方,就是主動撥打電話的,另一方是被叫方,就是接聽電話的一方。對於主叫方來說,每次撥打電話,都有一定的行為要求。這些要求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麵:撥打電話的時機、通話時間的長短、對接聽電話者所持的態度、通話內容的準備和安排、通話的方式等等。
撥打電話要講究時機。一天24個小時,哪些時間可以給別人打電話,哪些時問不宜於給別人打電話,對於經常使用電話的人,應該心裏有個底。決不能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如果時間不合適,接聽電話的一方可能會感到不高興,而你給他打電話的目的也就有可能達不到。除非事先已經與對方約定好了通話時間,一般情況下,應該挑選對方比較方便的時間給他撥電話。除非有緊急事情需要立即告訴對方外,不要在對方休息的時間打電話給他。通話時間的長短主要由主叫方控製。一般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些人提倡“三分鍾原則”,就是說,無論多麼複雜的問題,最好在三分鍾之內講清楚。“三分鍾原則”並不是真的要求通話時間不能超過三分鍾,它主要是提醒大家自覺地長話短說,有意識地控製通話時間的長度。如果你在電話裏嘮嘮叨叨,半天不把電話掛上,對方多半會出現焦躁情緒。
主叫方對於被叫方應該本著尊重和體諒的原則,在給對方打電話的時候,不要隻考慮自己。畢竟這個通話時間是由你選擇的,而在對方看來是否合適,就不一定與你一致。因此除了選擇適宜的通話時機、控製通話時間的長度之外,在對方開始接聽的時候,最好問一下對方:“現在說話方便嗎?”如果對方正在開會或者很忙,不方便接聽電話,最好是另約一個時間再給他打過去。如果你已經預料到通話時間不會很快結束,事先一定要告之對方,並聽一下對方的意見,是否另換時間再談。當你因為事情緊急不得不在對方休息的時間給他打電話時,一定要向對方說:“對不起!由於事情緊急,我不得不在此時給你打電話……”這些都是必要的禮節,應該認真遵守。
2.如何接聽電話
接聽電話的一方也有相應的禮儀規範。
(1)應該及時接聽。不管你正在於什麼,隻要電話鈴響了,都應該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及時拿起話筒接聽。一般來說,接聽電話的時間最好是在鈴響兩至三次的時候。太久了人家會不耐煩,但是太快了也不好。鈴剛一響,馬上拿起話筒,對方會大吃一驚,毫無心理準備。
(2)態度友好。拿起話筒後,第一件事是自報家門,並向對方問好。可以這樣說:“您好!我是某某人。請問您是哪位?”這樣說,對方就可以馬上確定你是不是他要找的那個人。
電話用語應該標準化、文明化、風格化。你要讓對方從你的標準用語中一下子就能知道自己是在和誰通話。
作為被叫方,通常情況下應該把說話的主動權讓給對方,自己多聽少說。每通電話畢竟都有“主賓之分”,撥叫方是主,被叫方是客,接聽電話的時候,不要喧賓奪主。這樣做,一是符合主賓的主次地位,二是可以提高通話效率。
(3)認真處理。對於任何來電提到的問題,都應該認真答複。有些問題若是不能馬上解決的,就應該做好記錄,以備日後查詢。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當我們需要做通話記錄時,常常不得不暫時中斷通話,慌手慌腳地尋找紙筆,而此時,對方正拿著電話筒在另一端焦急萬分。尤其是在接聽長途電話的時候,最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因此,應該養成一個好習慣,平時要常常在電話附近準備一支筆和一疊活頁紙,方便通話時做記錄。
3.移動電話的使用
在給對方手機撥電話時,應該注意兩點:一,如果知道對方身邊可能有固定電話,最好是先打固定電話,沒有人接的時候,再撥手機;二,長話短說,無話不說。雖然每次使用手機耗費並不多,但是替別人省錢總不是一件壞事。有些人在打通了對方的手機以後,會問對方:“請問你身邊有固定電話沒有?”受話者往往會對這種問話感到愉快。還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把別人的手機號碼隨意告訴另外的人,除非得到機主的允許。所有這些,都是圍繞一點,那就是:“替機主節省。”不要以為對方不在乎。
第三節贈花的“姿勢”
鮮花因為美麗,除了具有觀賞和裝飾價值之外,還常常在社交活動中成為表達感情、傳遞友誼的媒介。贈送鮮花是一種獨特的饋贈方式。它不像贈送具有實用價值的貴重禮品那樣,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鮮花送人,寄托的是純粹的情意,同贈送其他禮物相比,送花顯得高雅、脫俗、浪漫,品位較高。
其實,除了借送禮對生活艱難的人給予周濟外,任何表達情意的饋贈禮節都可以采用贈送鮮花的形式。表達愛情、慰問、迎送、祝賀、思慕、悼念,都可以送花。隻不過由於目的不同,需要在贈送方式以及花的種類方麵有所講究。
1.花的寓意
每一種鮮花都有自身獨特的含義。而且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同一種花的含義可能也有所不同。人們往往根據花的特有含義來對鮮花的接受者表達某種情感、願望或象征。借用鮮花寄寓的意蘊,就是“花語”。就是說,人們把鮮花的寓意稱作“花語”。花語一旦形成,並被眾人接受之後,流傳開來,就具有一定的規範性。任何人都不能生造花語,不能自作聰明,給某種鮮花賦予與眾所公認的意蘊完全不同的含義。即使你堅持這樣做,別人也無法“讀懂”你送鮮花的寓意。就像“蘋果”這個詞已經被所有人理解為對蘋果這種水果的指稱,再也不能由某一個人把它說成是對香蕉的指稱一樣,花語也是不能隨便更改的。隻有遵守公共花語,才能通過送花準確傳遞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