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甲的實現首先要有個前提:懸浮戰艦和懸浮要塞的出現,或者說“全戰場”大型火力支援運載飛行器,支持太空、大氣層引力圈、海洋、海底、陸地這不同“地形”條件的作戰行動,可以自行運動,又能搭載人型機甲和高速輕型戰鬥機。懸浮戰艦的火力係統將會十分強大,而且有可能本身就用核動力解決推進問題,那麼成為核武器的運載和發射裝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鑒於其體積,激光武器、飛彈武器都是屬於“標準配置”之類的,戰艦即要塞,至於防禦問題,導彈的運行軌跡是可以計算的,用“宙斯盾”的原理進行攔截即可,這些可用計算機來解決,何況伴隨懸浮戰艦行動的人型機甲和高速戰鬥機本身就可以起到保衛母艦的作用。
人型機甲兵器的速度是會受到靈活性限製的,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有兩個:1、像太空堡壘一樣采用變形戰鬥機,既是機甲又是戰鬥機,兩用作戰。但是這樣降低了機甲的防禦能力,外形的改變會使關節部位變得異常脆弱,很容易成為單兵反裝甲武器的良好攻擊目標,故而機甲應該是整體成型的比較好。2、將機甲與高速戰鬥機搭配使用,高速戰鬥機可以是無人駕駛的,這樣在偵查、轟炸、遠程和危險地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投放、對敵飽和攻擊、為機甲提供火力支援、母艦防禦等方麵都可以運用,而且成本比機甲低,總之,不適宜用人的作戰行動都可以使用高速戰鬥機,而機甲的靈活、地形適應能力、戰鬥員主觀作用、裝甲厚度、火力持續時間、占領能力等戰場綜合生存能力則是強於高速戰鬥機的。
目前機甲研製有兩種思路,第一種是前麵提到機甲世紀植入芯片的想法,完整的補充起來應該是:機甲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後的產物,一半是碳基生物一半是機器人的東西,你甚至可以認為機甲本身是有生命的,駕駛員是浸泡在一種特殊液體裏麵的,直接或間接的用大腦來控製機甲,這樣減少了機甲受創對駕駛員的傷害作用,缺點是技術過於複雜,而且駕駛員和機甲會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
第二種是類似戰鬥機的操縱技術,駕駛員采用騎乘、坐著或者直立的姿勢在機甲內部,像操縱戰鬥機或者坦克那樣操縱機甲,目前較多的問題集中在如何保護人類脆弱的肉體上,比如受到武器攻擊後的腦震蕩,還有失重、超音速的影響,機甲行進過程中顛簸和疲勞問題,其實這些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麵:駕駛艙的生存能力和舒適程度。
在不久的將來,機甲可能會以“陸上武裝直升機”的姿態出現在戰場上,它們的主要任務和坦克有些相似,打擊對方火力點,撕破對方防線。作為武裝直升機和坦克的結合體,陸戰型機甲會具有優秀的火力,良好的防護能力,以及不俗的機動性能。
機甲所使用的武器係統將類似於武裝直升機,即在機甲的特定位置掛載武器,同時,也可以像人一樣抓握武器。這既方便了機甲用武器的開發,也讓機甲的武器更換變得更加快捷,同時讓機甲擁有了較為全麵的攻擊能力,對付步兵、裝甲車輛、低空飛行器更加得心應手。
機甲的裝甲強度比坦克弱,以保證機甲在機動性上的優勢,但比武裝直升機的裝甲強上許多,讓機甲不至於像武裝直升機那樣輕易被低空防空火力擊毀。透過掛載反應裝甲、盾牌等外掛裝甲,能夠讓機甲的防禦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甚至能夠讓機甲在防禦能力上與坦克相提並論。
機甲既能夠像車輛一般在路麵上行駛,同時也能夠像人一樣行走,奔跑,但鑒於機甲自身重量與體積的關係,機甲不會具備跳躍和飛行的能力,但可以加載航空發動機,以提高機甲的高速巡航能力,增加作戰半徑。透過一些改裝或者外掛其他設備,還能夠讓機甲具備空降能力,甚至潛伏在水中。使用固化控製和模擬控製(固化控製即透過係統來控製機甲,將機甲的大部分動作處理交給計算機,方便駕駛員進行瞄準、戰術分析等,而模擬控製則是透過駕駛員自身的動作來控製機甲的動作,能夠讓機甲完成許多複雜的動作),讓機甲能夠更好的適應不同的作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