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不勝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要請齊國人教他。”
孟子說:“如果讓一個齊國人教他,許多楚國人在旁邊喧擾他,雖然天天鞭打他,要他會說齊國話,那是不可能的了。可是如果把他安頓在齊國繁華熱鬧的街市,住上數年,雖然天天鞭打他,要他放棄說齊國話而仍舊說楚國話,也是不可能的。”
孟子接著又說:“你曾說薛居州是個善士,推薦他,叫他住在君王的左右,這樣做無非是想讓君王為善。假如君王身邊的人,無論年齡長幼、地位尊卑,都是同薛居州一樣,就好比楚國人置身於齊國的街市一樣,那麼,君王還會和誰去做不善的事呢?反之,假如君王身邊的人,都不是同薛居州一樣,就好比許多楚國人在旁邊喧擾那人學習齊國話,那麼,君王還和誰去做善事呢?這樣看來,光是一個薛居州,勢力孤單,會對宋王起什麼作用呢?”
大謀略:賢臣,常在君王身旁孤掌難鳴,就因如此,在位者更該重用賢者,不要冷落賢者,反讓諂媚之人蒙騙了自己。
虞卿妙言談聯盟
魏國要求和趙國結盟,趙孝成王有些拿不定主意,於是召虞卿來商量。
虞卿路過平原君家,平原君對他說:“希望你去談論結盟的事。”
虞卿到朝廷見趙王,趙王說:“魏國要求和我們結盟。”
虞卿答道:“這是魏國的失策。
趙王馬上說:“別著急,我還沒有答應他們呢!”
虞卿則說:“這是大王的錯誤。”
趙王頓時有些不解,便問:“魏國要求和我們結盟,你說這是魏國失策;但我沒有答應,你又說這是我的錯誤。你說我應該怎麼做呢?難道我們不可以和他們結盟嗎?”
虞卿不緊不慢地回答道:“我聽說小國和大國結盟,勝利則大國獨享福澤,失敗則小國遭受災禍。現在魏國是以小國來請災禍,而大王卻以大國去推辭福澤,所以我說這是魏國的失策,也是大王的錯誤。我個人以為和魏國結盟對我們有利。”
趙王聽了,讚許地說:“你分析得很有道理。”於是就聯合魏國結成聯盟。
大謀略:強弱相結盟,勝則強者受福,敗則弱者受禍,這個曆史教訓,告訴我們與人合作時,要洞悉利害關係,在適當時機做出對我們最有利的決定,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廣開言路保通暢
周厲王當政的時候,法令苛刻,殘害百姓,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但周厲王滿不在乎。大臣召公對此憂心忡忡,害怕會引起國家動蕩。
有一天上朝的時候,召公就把這種情況如實稟告了周厲王,並說:“百姓們都不能忍受您的政令,為了國家的安定,希望您能夠改正!”
“這個好辦,我不久就會讓國人不再有什麼怨言。”周厲王輕鬆地說。
召公還以為周厲王會聽取自己的諫言改過自新,誰知周厲王變本加厲,並派衛國的巫者去監視百姓的言論,隻要聽到誰對周厲王有絲毫的不滿,抓到以後格殺勿論。結果國內再也沒有敢議論周厲王的人,熟人路上碰見連話也不敢說,隻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
周厲王接到國中再也沒有人議論自己的報告後非常高興,馬上把這種情況告訴召公,說:“你看,我這不是一下就消除了人們的怨言嗎?”
召公聽了焦急地說:“您這樣做是大錯特錯呀!”
周厲王不以為然地說:“怎麼會呢?我看愛卿是太過慮了?”
“咳!您這隻是堵住了大家的嘴,並沒有消除人們的怨言啊!這就像是堵塞洪水呀!一旦決口,傷人必定很多。老百姓也就好比流水一樣。所以,治水的人應該排除堵塞,讓水流暢,治理百姓的人也應該讓他們暢所欲言,盡情地發表意見。因此,天子處理政事的時候,讓公卿直言勸諫,讓平民把意見轉達上來,讓全國的人都監督自己的施政過失,然後再由自己斟酌決斷。這樣做了以後,就可以根據下邊的諫言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呀!而如今您堵住了天下百姓的嘴,這恐怕會給國家埋下禍患呀!”
周厲王聽完這些話非常的不高興,不耐煩地揮了揮手,拒絕了召公的意見,依然派人到處監視百姓的言論。
三年以後,國人不堪周厲王的暴政,終於揭竿而起,昏庸殘暴的周厲王被捉住了,義軍把他流放到了彘地,周厲王最後老死在那兒。
大謀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個國家就像是一個人的整體一樣,如果人的經脈通達,那麼身體就會健康;相反,如果經脈閉結,精氣不暢,那麼就會產生各種病痛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