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襄子就已輸了比賽,但他還是要求賽完第三局。他想:前兩局我關心勝負,心中有些著急,也許這正是造成失敗的原因,這一局我沒有什麼精神負擔,總該贏一局了吧。
結果,第三局出馬,二車並駕齊驅,相持一段後,又是王良超出,此後一直居先,直到賽終。襄子輸的更慘。
賽後,襄子依言重賞了王良,並問道:“先生教我駕車,難道駕車的方法您沒教完嗎?”
王良施了一禮,說:“方法已經教完了。隻是您沒運用正確而已。”
“沒有運用正確?”襄子奇怪地問。
王良說:“駕車,主要是讓馬和車協調。駕車人要一心想著馬,支配著馬,這樣才能跑得快,跑得遠。可是您卻不是這樣,當您落後時,您就一直想著我,想追上我;而當您在前時,您也想著我,怕我追上您超過您。賽車不是在先就是在後,您無論何時心都在我身上,怎麼去支配馬呢?這就是您之所以輸的原因。”
趙襄子大悟。
大謀略:要想搞好管理自然要研究管理對象,要投入主要的精力。競賽對手的情況也要掌握,為的是找出差距,製定自己的方針時有的放矢。而一味地將眼光放在對手的身上卻是不可取的。
藺相如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個稀世之寶——和氏璧,這事讓秦昭襄王知道後,秦王便派使者帶著書信去見趙王,說願意拿出15座城來換那和氏璧。趙王趕忙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大家覺得,要是答應秦國的要求,恐怕上當;要是不答應的話,秦國很可能發兵攻打自己。討論了半天,依然沒有結果。再說,有誰會願意擔當答複秦王的使者呢?
藺相如是宦官長繆賢的門客,他對大家說:“秦國用城換璧,如果我國拒絕他的要求,那麼錯在我國;我國交了璧而秦國不給城,那麼錯在秦國。依我看,寧可答應秦國,讓他們擔當不交城的罪名。”
“先生能當使者去秦國嗎?”趙王說。
藺相如說:“臣可以走一趟。秦國交了城,我就把璧留下;秦國不交城,我也會把璧完整地帶回來。”
於是,藺相如就作為趙國的使者出使秦國。
來到秦都鹹陽,藺相如在離宮章台向秦王進獻了和氏璧。秦王看完璧,高興地把璧傳給左右的臣子和美人們觀賞。藺相如在一旁呆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交換城的事,知道秦王沒有誠意,就走上前說:“這塊玉璧上有點兒小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就把璧還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玉璧後,向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怒發衝冠,說:“當初,大王派使者出使我國,說是情願拿15座城來換這塊和氏璧。趙王於是誠心誠意地齋戒了5天,然後派我來到秦國為大王獻上玉璧。我們是多麼鄭重其事啊!可大王的做法卻有失禮節,你不在朝廷正殿而是在離宮別館接見我,並且態度十分傲慢,拿了璧又傳給周圍的美女玩賞,故意戲弄我。我看大王根本就沒有誠意,所以才拿回了玉璧。大王要是進一步逼迫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璧同時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完高舉著璧,對著柱子要摔。
秦王慌了手腳,連聲向他道歉,一麵把管圖籍的官吏召來,在地圖上指出從某城到某城割給趙國。藺相如知道這是秦王耍的花招,就說:“和氏璧是稀世罕見的寶物。趙王送璧時先齋戒五天,大王您也應該齋戒五天,在大殿上備設隆重的九賓大典,我才敢把和氏璧獻上。”
秦王無奈,隻得答應,叫人把藺相如送去休息。
藺相如想,雖然秦王答應齋戒,但絕對不可能拿15座城和自己交換。於是就派自己的隨行人員,穿著破舊的衣裳懷裏藏著和氏璧,從偏僻的小道,偷偷地逃回趙國。
經過5天的齋戒後,秦王在朝廷中備設了九賓大禮的正式儀式,請藺相如上殿。當得知藺相如已讓手下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就命令手下人將藺相如綁起來。
藺相如擺了擺手說:“慢,聽我把話說完,到那時再綁也不遲。天下諸侯都知道趙國弱、秦國強。如果秦國真的能先將15座城割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為了一塊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我欺騙了大王,自己將難逃一死,就請用大刑吧!不過,我的話還是請大王和您的大臣們仔細想想。”
秦王想:“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不能追回和氏璧,反而會加深兩國的矛盾,倒不如把他放回去。”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拜他為上大夫。
後來,秦國沒有把城割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送給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