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說:“打個比方吧,您府內受寵的臣要有犯了過失,如果坦白承認,幾乎都會獲得原諒;但是如果他們刻意向您隱瞞,一旦被您發現了,您肯定會十分生氣,加以嚴懲。國君也是這樣的,所以希望您也不要欺瞞。”
但中書侍郎崔鑒、公孫質等人卻都認為應該隱瞞。公翟黑子就認定崔鑒、公孫質等人才親近自己,高允存心對自己不利,於是生氣地與高允絕交。最後並未坦白承認,事情敗露,竟因此獲罪被殺。
大謀略:“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就拒絕別人善意的勸告。
代夫守城穩軍心
苟金龍是北魏梓潼太守,娶妻劉氏。劉氏為廷尉少卿劉叔宗胞姊。宣武帝元恪時,苟金龍鎮守梓潼,兼關城戍主。正在這時梁朝發兵前來圍攻,而金龍得了一場重病,躺在床上,根本就不能親臨指揮。
在內無主將,外有強敵的危難關頭,劉氏挺身而出,激勵軍民修治戰具,夜間全部登城拒守,一連堅持百餘日,而兵士死傷已經超過了一半。於是戍副高景趁機策劃叛亂。麵對著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劉氏果斷地率兵剿殺高景及其同黨數十人。對其他將士,則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經此調派,特別是以極快的速度平定了高景叛亂,使整個城池的人對劉氏都產生了敬畏之情。因井在外城,沒過多久便被梁軍攻占,造成城內斷水,渴死的人每天都在增加,人們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天公降雨上。劉氏觀察天象,計算時日,馬上召集城中男女老幼,喻以忠節之義,共同求雨,沒過多少時日果真下起了救命之雨。而對這生命之水,劉氏忙讓人們拿出公私布絹包括衣服,遍掛城內接雨,然後擰幹,儲於所有可以盛水的器皿之內,直到這些器皿裝滿為止。這一舉措,進一步穩固了人心。持續到益州刺史傅豎眼率兵趕來救援,梁軍被逼無奈,隻得撤退,全城得保安全。對劉氏的巾幗壯舉,傅豎眼非常驚詫,對她大加讚賞,具狀奏聞朝廷,宣武帝對劉氏之義舉給予嘉獎。
大謀略:陷入困境時,慌亂對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唯有處事不驚,沉著果敢,才能渡過難關。
做大事不拘小節
梁國有一個君王,很想把國家治理好,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於是他每日勤於政事,首先,他製定了嚴格的法律,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如果違反了,將要受嚴厲的處罰。他製定的法律可謂多如牛毛,連人們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勢都做了嚴格規定,搞得寫法律自勺竹簡充斥宮中,人們幾乎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了。
其次,他又精心選派了一大批官吏,從中央到地方,層層負責,各司其職。嚴格規定了領導和服從的製度,即使如此,他還是不能夠滿意,自己每天都要到各處巡查,監督各級官吏履行自己職責的情況。官吏稍有違背之處,他就會大發雷霆,動輒撤職。
他這樣認真負責地管理國家,然而效果卻並不如人意,貪官汙吏層出不窮,老百姓生活極其艱苦,谘匪迭起,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梁王非常苦惱,卻又無計可施。他聽說楊朱滿腹經綸,就來向楊朱請教。
楊朱麵對梁王的苦悶,就給他講起如何治理國家,說治理國家就好像把圓球放在手上玩耍一般容易,何必那麼費心費力?梁王說:“你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幾畝大的田地連草都除不幹淨,卻說治理天下這般容易,究竟是什麼道理?”
楊朱說:“你看見過放羊的情景嗎?很多羊在一起的時候,讓一個小孩拿著鞭子守護著,要羊向東,羊群就向東,要羊向西,羊群就向西。可是,假如讓堯帝來把每隻羊都牽上,還讓舜帝拿著長長的鞭子跟在後麵。羊反而就不好放了。而且我還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能吞下大船的魚不在支流中浮遊,鴻鵠隻在高天上飛,不會落在低矮的屋簷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它們誌向高遠。黃鍾大呂這樣的樂器不和繁雜的樂音合奏,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是高亢的樂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業,可是事無巨細,什麼小事都管,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做出越俎代庖的事來,使本來應該管的事反而沒有管,你說這樣怎麼能把國家治理好呢?”
梁王聽後,低下頭來若有所思。
大謀略:俗話說,在其職謀其政。作為君王,治理國家應從大處著手,如果不論事情大小都事必躬親、越俎代庖的話,往往不會取得好的效果;隻要把自己應做的做了,就非常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