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則5:注重身份和場合——自我意識與場合意識原則(1 / 1)

五、通則5:注重身份和場合——自我意識與場合意識原則

言談中,除了要區分對象,具有對象意識外,還要注重自己的身份,具有自我身份意識。另外,言談總是在一定場合下進行的,還必須具有場合意識,角色身份意識要隨場合轉變。唯其如此,才能恰當得體地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女性朋友,請選擇符合自己身份和場合的語言形式,體現自我本色和口才魅力吧。

1.注重身份感

身份感在言談交際中,首先表現為稱謂,它有對人、對己兩種,女性尤其要注意個中的尊卑遠近。身份感在言談交際中,還表現為措辭方式及其語氣態度。

如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彙報思想工作,當持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與同輩親友交談,則以親切、自然為宜,不宜過於“一本正經”,否則便有故作姿態之嫌。

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身份,聽的人總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這就必然要影響到交際效果。下麵是一個說話不注重身份的典型實例:

據《人民日報》載: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企業家,在一次代表本廠與另一廠家廠長洽談業務時,姍姍來遲,且一見麵就一本正經地說:“我忙得不得了,隻能用很少的一點時間接見你。”此話一出,舉座皆驚。一筆幾十萬元的生意,一語告吹。廠家洽談生意,雙方地位是平等的,遲到本以不禮貌,而“忙得不得了”、“接見”話語更是傲慢和盛氣淩人。

2.話隨場合轉

不同的交際場合,有不同的言語表達。不可將言語表達的基本原則變成僵死的程式。有篇報告文學記載了王震同誌幫助詩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間王震關於艾青的幾次談話,很能說明特定的交際場合需要有特定的話語形式來表達。

1957年後期,王震找到被錯劃為右派的艾青,一見麵就說:“老艾,我又愛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對社會主義的,你是擁護真理的嘛!離開文藝界,你到我們那裏去吧!”

艾青到了王震兵團的密山安定下來後,王震誠懇而嚴肅地對艾青說:“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罵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寫文章罵我!”這些都是在背地裏談的話。

在大庭廣眾之中說法又不一樣了。艾青剛到密山,參加向荒原進軍的動員大會,王震站在卡車上對大家說:“有個大詩人艾青,你們知道不知道?他也來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頌你們,歡迎不歡迎呀!”

還有一次,艾青不在身邊時,王震對農場領導說:“政治上要幫助老艾,趕快讓他摘掉帽子,回到黨內來。要讓他接近群眾,了解戰士。”

前兩次講話,均為個別交談的場合,王震的話語既有信任,亦有批評,既有鼓勵,也有嚴格要求,也不乏朋友間的坦誠直率。後兩例,交際場合為當事人不在場或大庭廣眾中。話語更多熱情、愛護與幫助,這對當時的艾青來說,真可謂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著的心安穩了,他覺得自己“開始了生命的新旅程”。可見,這位老將軍也是根據不同交際場合選擇不同言語形式的說話高手。

3.身份適應場合

說話內容與場合不相適應,是會有失身份、影響形象的。無論你身份如何特殊,依然會受場合製約。女性朋友加強場合意識,一定會給自己的魅力加分。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在長沙作佳賓,主持“情係三湘”的賑災義演。節目串聯時,隻見她手持話筒,朗聲說道:“那次中央電視台舉行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我給‘娘屋裏’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裏’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樣的話不無失體之嫌。若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裏”的(指老家的,即湖南的)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這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委打分問題,如此的偏重於“情感”而疏於“理智”的話語,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其公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