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手會“說話”,用手勢讓別人更懂你(3 / 3)

當一對夫妻手牽手散步的時候,居於支配地位的一方——通常為男性一方會稍稍走在另一方的前麵一點,而他的手也就自然而然地壓在了跟在他後麵的妻子的手的上方,其手心也就很自然地麵朝後方。至於他的妻子,由於位置稍稍靠後,其手心也就會很自然地向前迎合丈夫朝後展開的手掌了。盡管這隻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是對於一名肢體語言觀察者而言,它所提供的信息已經足以讓他判斷出誰是這家的一家之主了。

(2)伸出的手指

當你將手握成一個拳頭,隻留出一個手指時,這惟一的一個突出於拳頭之外的手指就仿佛凝聚了整個手掌的全部力量,一觸即發。當你在說話的同時將這根手指指向他人的時候,對方馬上就會感覺到隱藏在手指背後的那種迫使人妥協的力量。這樣的手勢會給對方製造出一種負麵的影響,因為該手勢之後必然會伴隨有舉臂,揮拳等動作,而對大多數靈長類動物而言,這通常是攻擊對方的前奏曲。

這種合拳伸指最容易引發聽話人的反感,尤其是當這根手指隨著說話人的話語節奏而抖動的時候,這種反感之意就會變得更加強烈。然而,一不留神,我們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就會擺出這樣的手勢。在某些國家,例如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用單獨的手指指向他人就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因為在當地,這樣的手勢隻會被應用於動物身上。馬來西亞人習慣使用拇指來為他人指路,或指明對象。

科學家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中,要求參與實驗的八名演講者在一段長約十分鍾的演講過程中分別使用這三種手勢。與此同時,科學家記錄下觀眾們在每一位演講者講演期間的動作和表情,並由此統計出他們對演講者的支持率。實驗結束後發現,演講時使用手心向上這一手勢頻率較高的演講者獲得了觀眾84%的支持率;但是,演講的內容不變,僅僅讓演講者在演講時刻意地多用手心朝下的手勢,結果,其獲得的支持率就立刻下降到了52%。至於使用第三種握拳手勢的演講者所獲得的支持率就更低了,僅有28%,而且在他演講的過程中,甚至有觀眾提前退場。

由此可見在大多數觀眾麵前,伸出的手指往往會引發負麵效應。使用最後一種手勢的演講者不僅獲得的觀眾支持率最低,而且其演講內容的後期影響力也是最低的,觀眾們大都沒能記住他演講的主要內容。

其實,當你習慣了這種手勢後,你還可以用另外兩種手勢來代替它。當你改變這一習慣之後,很快,你就會發現,在換用了其他兩種手勢之後,原來那種緊張的人際交往氛圍立刻就得到了緩解,而且他人對你的態度也馬上有了較大的改觀。不過,假如你實在無法適應使用其他手勢,你還可以嚐試著對這一手勢進行良性的改進:握拳後,將原本伸直且突出的手指彎曲,頂住大拇指指尖,做出一個“OK”狀的手勢。如此一來,你會發現,這種改良後的手勢並不會影響你原有的權威性,但是卻讓你看起來顯得更加溫和而親切。我們將這一方法告訴了許多演講者、政治家以及商業主管,並且對他們的下屬和聽眾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當他們在講話時使用了這種改良後的握拳手勢之後,那些下屬和觀眾們紛紛表示該說話者顯得“思想深邃”、“目標明確”且“精神集中”。

在談話中習慣使用第三種手勢的人通常會給人一種“咄咄逼人”,“愛挑釁生事”且“魯莽”的印象,而且經由他們傳遞的信息和話語也最不受觀眾的重視。當演說者用這一手勢直接指向觀眾時,觀眾們往往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對該人的評價上,而不再關心他演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