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離重複博弈的誠信是不可取的(1 / 1)

背離重複博弈的誠信是不可取的

北宋年間,朝廷遣能征善戰的將軍狄青領兵南征。當時朝廷中主和、妥協派勢力頗強,狄青所率部亦有些將領怯戰,有的甚至散播謠言,說什麼“夢見神人指示,宋兵南征必敗”。軍中不少有迷信思想的官兵盡皆驚慌,篤信此次南征“凶多吉少,難操勝券”,一時軍心渙散。狄青一再訓說:“我軍乃正義之師,戰必勝,攻必克。”無奈官兵迷信思想極重,收效甚微。

對此,狄青和幾員心腹大將苦無良策。大軍途經桂林,恰逢大雨滂沱,一連數天,烏雲蔽日,無法行軍。此時軍中謠言更甚,都說出師不利,天降凶雨,旨在回師……這天黃昏,狄青帶領幾員偏將冒雨巡視,路經一座古廟,見冒雨進香占卜者不少,便進廟詢問。廟中和尚說,都說這座廟神佛靈驗,有求必應,所以終年拜佛占卜者絡繹不絕。

狄青聽罷,心中頓生妙計。次日清晨,他全身披掛,領將士入廟拜佛,虔誠地供香跪拜後,便對將士們說:“本帥當眾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凶吉。”說畢,他請廟祝捧出百枚銅錢,說明一麵塗紅,一麵塗黑,然後當眾合掌祈禱:“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獲全勝,百枚銅錢當紅麵向上!”隻見他將銅錢一擲,落地有聲,果然全都是紅色。將士們驚異萬分,興高采烈,奔走相告,一時士氣大振。

狄青當即下令不準再動銅錢,以免冒犯神靈,同時令心腹將士取來百枚長釘,把銅錢牢牢釘在地上,然後對全軍說道:“此戰必勝,這是上天助我!等到班師之日,再來感謝神靈取錢吧!”

第二天雨過天晴,宋軍士氣高昂,直壓邊境。兩軍對陣,宋軍將士無不奮勇當先,所向披靡,直把入侵者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乖乖投降,自稱永不敢再犯大宋邊境。

宋軍班師回朝,狄青高興地帶領將士到古廟謝神還願,拔釘取錢時,一位偏將忽然驚呼:“奇怪,奇怪!這百枚銅錢怎麼兩麵都是紅色!”

狄青哈哈大笑道:“此舉絕非神靈,其實是本將軍借神佛之靈,鼓舞士氣罷了!”此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狄將軍私下和幾位心腹將士暗將銅錢兩麵都塗成紅色,故弄玄虛,利用將士們的迷信心理,化厭戰情緒為勇戰情緒,一鼓作氣戰勝了敵軍。

人們在相互的交往中是否講究誠信,主要取決於能否減少交易成本或下次打交道時的預期收益,如果盲目講究誠信並不能減少交易成本,也不能增加預期收益我們就需采取適當的“欺騙”策略去獲取成功,就像故事中的狄青將軍一樣。

也許有人會說,說謊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隻有誠實的人才是道德的,事實果真如此嗎?關於道德與說謊的辯證關係,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有過精彩的論述:

一天,蘇格拉底像往常一樣,赤腳敞衫,來到市場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問道:“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究竟什麼是道德?”

“忠誠老實,不說謊話,這就是公認的道德。”那人回答道。

蘇格拉底問:“您說道德是不能說謊話的,但在和敵人交戰的時候,我軍將士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能說不道德嗎?”

那人答:“撒謊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蘇格拉底問:“那如果和敵人作戰時,我軍被包圍了,處境險惡,為了鼓舞士氣,將領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就要到了,大家奮力突圍。’結果成功了。這種謊言能說不道德嗎?”

那人答:“那是出於無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這樣。”

蘇格拉底又問:“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父親騙兒子說:‘這不是藥,是一種十分好吃的東西。’難道這也是不道德嗎?”

那人隻好承認:“這種善意的欺騙行為是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是道德的,也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呢,你告訴我吧?”

那人隻好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蘇格拉底高興地說:“您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道德就是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明白了一個長期以來困惑的問題,我衷心地謝謝您。”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欺騙作為一種策略,本來就與道德無關。

當然,我們這裏所說的欺騙是以適度為原則的,隻有適度的欺騙才會讓你更易獲得成功。任何欺騙,不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一旦超過一定的“度”,都會適得其反。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