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母+rg點)!
==第七十五章==
此題並不是截搭題,一看不是截搭題,許多考生都鬆了一口氣,忙都趕緊拿出稿紙在上麵將題目抄下。很快就有衙役舉著第二個考題板從眾考生麵前經過,上麵是貼的是五經題。
五經題一共是五道,但因為大昌秉承前朝舊俗,士子研讀五經隻用治一經,其他四經略微隻是學一學即可,是時應試隨意選一道自己擅長的應答,隻要過了就算可。
最後一道題則是一首五言八韻的試帖詩。
薛庭儴將三道題目一一抄在稿紙上,又在卷子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座位號,方看起題目來。
第一道題乃是四書題,女與回也孰愈。
此題出自《論語》,講的是孔子問子貢他和顏回兩人誰勝一籌。
原題為: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此題雖不是截搭題,可恰恰被歸類在不好破題的所屬範圍中。試想聖人兩人好與不好,又跟時政乃至國家民生能扯上什麼關係。要知曉朝廷取士萬變不離其宗,不過是為朝廷選納人才。甭管他本意是不是如此,至少朝廷的大方向是如此,那麼下麵的官員也自是如此。
所以一般主考官出題,不管出的再怎麼荒謬絕倫,答題隻管往這個方向靠就對了,若是能得言之有物,能蒙得住考官,那麼一個功名是穩穩當當的。
一般下過場的考生都懂得這個道理,當然也有不明白的,那就是缺乏良師的指點,自己胡蒙瞎折騰,能折騰中了那算是祖上燒了高香。
可也有一種題,是無論你費多少力氣,都跟時政乃是國家民生扯不上關係的,這就有些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了,而這道題便是如此。
不過這對薛庭儴稱不上難題,在他那個夢裏,曾有名士對科舉化為了兩個類目,一種就是之前所講的,取大義。還有一種,則是取義。
而這個義可不是字麵上的義,而是你從這道題裏意識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
一定要拔高,無限拔高,貼近聖賢。同時要深刻的剖析自我,不光要剖析自我,還要剖析某一個大眾,並對此進行著最深刻的思索。
薛庭儴一麵想著,同時執筆蘸墨,寫出一行字來。
以孰愈問賢者,欲其自省也。
八股中的破題一股就算明了,聖人問自己學生,我借聖人問學生,發省自我。
一般情況下,寫八股文,破題破得妙,隻要這道題寫的格式不錯,能自圓其,就幾乎不會有錯。
薛庭儴下筆不停,寫下承題一股——
夫子貢與顏淵,果孰俞耶,夫子豈不知之?乃以問之子貢,非欲其自省乎?
此承題也就是點明自己破題之意,聖人作為老師,怎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學生誰超過誰,既以孰愈問子貢,不是很明顯要他自我反省嗎?
……
薛庭儴筆下如飛地寫完這道四書題,寫完後,他並沒有著急去寫下一道題,而是坐在那裏閉目養神。
縣試考五場,每場都是一的時間,所以他並不著急,而是在腦中默默回想自己之前寫的文章,思索哪裏有錯,還需補充的,順道為接下來的那道題打腹稿。
過了一會兒,他才開始寫那道五經題。
寫完了兩道題,外麵響起了鼓聲,卻是提醒考生可以飲茶或者上茅廁了,若是有腹餓者,也可以提前進食。
考場上可以帶自帶食物,但除了用來磨墨的少許清水,是不允許帶其他水的,也就是要喝水隻能自己買。
薛庭儴打開考籃,從裏麵拿出招兒之前做的大餅夾肉,餅子是薄餅,肉是炒過的木耳香菇白菜炒肉。一個餅解決所有問題,有肉有菜又耐餓,而招兒給他帶了兩個,其他人都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