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庸》中說:“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在傳統禮儀中,將兄弟之間的關係與君臣、父子、夫婦、朋友這四種關係並列,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我國古代社會的家庭,多為一夫多妻製,家族中有同父同母的兄弟,也有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來自然就有了親疏的差別。如在《周禮》中,規定:正妻的長子為嫡長子,有繼承父權的權利,他的子孫後代所成的係統稱為大宗。而他的弟弟們則需要分出去另立係統,稱為小宗。妾所生的兒子都稱為庶子。嫡長子的地位高於庶子。嫡長子所生的兒子,也按這種規範劃分為大宗與小宗。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的宗法製。
因為宗法製區分出了尊卑、親疏和長幼的區別,人們便製定出一些禮儀規範來約束彼此的行為和權利。總體而言,“兄友弟恭”是兄弟之禮的基本原則。
對於兄長來說,要“長兄如父。”即兄長要像父親般慈愛,同樣也要擔負起對弟弟的父親般的教育責任。而作為弟弟,麵對兄長要恭敬和順從,並且要心懷感激之情。
總之,在等級製度分明的古代社會,在強調男尊女卑、長幼有序的等級秩序中,兄弟之禮作為家庭禮儀的重要內容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古代家庭禮儀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