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製原則,皇權通常由嫡長子繼承。但是,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而兵戎相見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清代康熙皇帝本將嫡長子作為皇位繼承人,但由於其子嗣眾多,而康熙皇帝在位時間又長,過早公開冊立太子,使太子和諸皇子間矛盾激化,康熙皇帝不得已兩次廢皇太子允礽。康熙在第二次廢皇太子後,再沒有公開建儲,致使雍正皇帝即位成為一大曆史疑案,至今仍未定案。但人們普遍接受雍正“矯詔篡位”這一說法。
而密建皇儲就是雍正皇帝創立的。他雖成功奪取了皇權,但深知其中的危害,便在即位後廢除了公開建儲製,改為“親書密封,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另書密旨一道,藏於內府,以務勘對”。乾隆皇帝即位後,進一步將密建皇儲確立為“建儲家法”,此後的嘉慶到鹹豐,都是按秘密建儲製繼承皇位的。秘密建儲可以避免公開建儲的弊端,防止皇子之間為奪取皇位而發生的殘酷爭鬥,對政局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