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孟子》一書一直未受重視,因為該書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民貴君輕的思想,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而與當時戰國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不相符,所以在當時少有君主重視。
宋代理學盛行,統治者才廣泛接受《孟子》所倡導的儒家仁義禮智以及儒家的思想和仁政措施,借此,孟子的思想也流傳甚廣。《孟子》在政治和經濟方麵的新主張,如改進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闡述的“井田製”理想等,對後世確立限製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此後,《孟子》成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
《孟子》還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他所倡導的學習和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