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寫的是什麼內容(1 / 1)

《詩經》,又稱《詩》、《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三百一十一篇作品,其中有六篇有目無辭,即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詩經》收錄最早的作品是《豳風·鴟鴞》,據《尚書》記載,該詩為西周初年的周公旦所作;收錄最晚的作品為《陳風·株林》,據鄭玄《詩譜序》記載,該詩寫成於春秋時期中葉,由此推測其收錄的作品跨年代約為六百年。

《詩經》再現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由興盛走向衰敗的曆史麵貌,包含的內容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還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大量反映勞動、打獵、婚戀、社會習俗等方麵的動人篇章。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還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的曆史,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曆史敘事詩。

如今,《詩經》被奉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源頭之一,在經曆了兩千餘年的曆史後已經融入到華夏文明的血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