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國陬邑人。孔子的祖先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孔子三歲時父親因病而逝,孔子母子不受家裏人待見,於是便帶著孔子移居曲阜闕裏,並獨自將其撫養長大。孔子十九歲時,娶了宋國亓官氏的女兒,次年生下唯一的兒子孔鯉。孔鯉比孔子死得早,有遺腹子孔伋。
孔子學識淵博,在當時就很具影響力,有“天縱之聖”“天之木鐸”之稱。他的思想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則主張“為政以德”,認為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就是采用道德和禮教。不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紛爭,孔子“仁政”“德政”的政治主張並沒有受到重視,他隻得投身於教育事業,最終成為一代教育大家,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萬世師表。
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2歲。其儒家思想甚至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以至於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由於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後世影響較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推舉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