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在諸子百家中隻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最好的治國理念就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常稱自己為孔子的繼承人。不過,荀子在孔子儒學思想的基礎上,從知識論的角度批判地總結和吸收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進而形成自己的新主張。在自然觀方麵,荀子認為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轉移的,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認為人隻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繁榮發展。荀子還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即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而“偽”則是人為的,是善的禮樂教化,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治國綱領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但也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
荀子的思想可謂兼容並包,對百家思想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最終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曆史觀。這一體係,可謂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