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名家”的代表人物,字子秉,生於公元前320年,戰國時期趙國人,巧言善辯。

“名家”,是先秦時期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的思想派別,重視“名”和“實”之間的關係,這裏的“名”即概念,而“實”則為事實。公孫龍的主要思想在《公孫龍子》一書中都有體現。《公孫龍子》在西漢時共有十四篇,北宋時遺失了八篇,至今隻殘留六篇。其中,《跡府》一篇是後人彙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則是公孫龍的思想結晶。在《白馬論》和《堅白論》中,公孫龍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割斷二者的聯係,誇大其區別,形成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係。

公孫龍卒於公元前250年,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