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足,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足。“止足”的起源非常古老。春秋時期道家經典《老子》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在兩漢之際傳入我國的佛教也認為,貪欲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禍害,因此,人要知足。這些思想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成為很多官員和知識分子的人生信條。針對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梁書》中設有《止足傳》。
在官方所著的史書中設立《止足傳》,這在《梁書》中是首創。我國著名的清代史學家趙翼在他的著作《廿二史劄記》中說:“梁書有不必立傳而立者。‘處士’之外,另立‘知足’一門。其序謂魚豢魏略有知足傳,謝靈運晉書有知足傳,宋書亦有知足傳,故梁書亦存此門。然所謂知足者,不過宦成身退,稍異乎鍾鳴漏盡,夜行不休者耳。傳中如顧憲之政績,自可立良吏傳。其餘陶季直、蕭素輩,傳之不勝傳也。”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趙翼並不讚成《梁書》設立《止足傳》這一做法,但是,這也恰好從側麵證明了在官方史書中設立《止足傳》確實是《梁書》的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