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常被用來責罵老實而不知變通的人,是個詞性偏貶義的詞。可是,為什麼愚笨之人被人們稱為“傻瓜”,而不叫“傻菜”、“傻果”、“傻豆”呢?就“傻瓜”一詞的來源,我國著名曆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做過考證,他得出結論,“傻瓜”跟古代一個非常古老的部族薑戎氏有關。
在我國古代,秦嶺地區有一個地方名“瓜州”。《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述了範宣子與薑戎氏的談話,其中有一句話:“薑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離於瓜州。”意思是說,以前秦人把你們的祖先吾離一直追趕到了瓜州。據考證,薑戎氏被趕到瓜州後,聚集在瓜州的薑姓人便被人們統稱為“瓜子族”。瓜子族人老實勤勞,秉性忠厚。被人雇用時他們不會偷懶,隻知道埋頭幹活。這樣就有好事之人把他們的老實和勤勞稱作“傻”,又因為他們是“瓜子族”,所以就稱他們為“傻瓜”。當時這個稱呼褒貶意思沒有確定。
清代黎士宏的《仁恕堂筆記》中也記載:“甘州人謂不慧子曰‘瓜子’。”至今,甘肅、四川一帶的人們,還稱不聰明的人為“瓜子”、“瓜娃子”。
現代魯迅的《故事新編·采薇》有句說:“這之前的十多天,她(阿金)曾經上山去奚落了他們幾句,傻瓜總是脾氣大,大約就生氣了,絕了食撒賴,可是撒賴隻落得一個自己死。”作家浩然《豔陽天》第一一五章也說:“誰也不會用自己的性命換一個不懂事兒的小孩子,沒有那號傻瓜!”在這裏,“傻瓜”的貶義就很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