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還是“三昧”(1 / 1)

“三味”與“三昧”字形相似,在日常用語及報刊文章中常被混淆使用。但實際上這兩個詞的語源、意義有很大的不同,是不能混淆使用的。

“三味”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讀書時的三種狀態,“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魯迅先生筆下的“三味書屋”,其中“三味”指的就是讀書的三種體驗。其二是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裏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美味佳肴,意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三昧”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摒棄雜念,做到心神平靜,神思專注;領悟經義要態度端正,恭敬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誌,始終如一。隻有這樣,禪定者才可以進入更高境界並改變生命狀態。隨著漢民族文化和佛教思想的融合,“三昧”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