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時得體地安慰同事(1 / 1)

必要時得體地安慰同事

當我們的同事遭遇不幸時,我們的反應往往不一定得體。我們偏偏說出他們不願意聽的話,令他們難過;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卻不在他們身邊;或者,就是和他們見了麵,我們也故意回避那個敏感的話題。

既然我們並非存心對他們無禮或冷漠,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在其實願意幫忙的時候有那樣的表現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無意中說錯了一句話,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們怎樣才能在某個同事處於困難時對他說適當的話呢?

雖然沒有嚴格的準則,但有些辦法可使我們衡量情況和做出得體而真誠的反應,這裏是一些建議:

(1)留意對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為中心。

當你去探訪一個遭遇不幸的同事時,你要記得你到那裏去是為了支持他和幫助他。你要留意對方的感受,而不要隻顧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同事的不幸際遇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類似經曆拉扯出來。

要是你隻是說:“我是過來人,我明白你的心情。”那當然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你不能說:“我母親死後,我有一個星期吃不下東西。”每個人的悲傷方式並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個不像你那樣公開表露情緒的人感到內疚。

(2)盡量靜心傾聽,接受他的感受。

喪失了親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經過悲傷的各個階段和說出他們的感受和回憶。這樣的人談得越多,越能產生療效。要順著你朋友的意願行事,不要設法去逗他開心。隻要靜心傾聽,接受他的感受,並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願意多說話,你也得尊重他的這種態度。一個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人說,她最感激一個朋友的關懷。那個朋友每天給她打一次電話,每次談話都不超過一分鍾,隻是讓她知道他惦記著她,但是並不堅持要她報告病情。

(3)說話要切合實際,但是要盡可能表示樂觀。

泰莉·福林馬奧尼是麻州綜合醫院的護理臨床醫生,曾給幾百個艾滋病患者提供谘詢服務。據她說,許多人對得了絕症的人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他們說些“別擔心,過一下就會好的”之類的話,明知這些話並不真實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醫院去探病時,說話要切合實際,但是要盡可能表示樂觀,”

福林馬奧尼說,“例如‘你覺得怎樣?’和‘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

這些永遠都是得體的話。要讓病人知道你關心他,知道有需要時你願意幫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觸。拍拍他的手或是摟他一下,可能比說話更有安慰作用。”

(4)主動提供具體的援助。

一個傷慟的人,可能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感到不勝負荷。你可以自告奮勇,向他表示願意替他跑腿,幫他完成一項工作,或是替他送接學鋼琴的孩子。“我摔斷背骨時,覺得生活完全不在我掌握之中,”一位有個小女孩的離婚婦人瓊恩說,“後來我的鄰居們輪流替我開車,使我能夠放鬆下來。”

(5)要有足夠的耐心。

喪失親人的悲痛在深度上和時間上各不相同,有的往往持續幾年。

“我丈夫死後,”一位寡婦說,“兒女們老是說:‘雖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現在爸爸已經過去了,你得繼續活下去才好。’我不願意別人那樣對待我,好像把我視作摔跤後擦傷了膝蓋而不願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繼續活下去,而最後我的確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傷是不能夠匆匆而過的。”

在另一方麵,要是一個同事的悲傷似乎異常深切或者曆時長久,你要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你可以對他說:“你的日子一定很難過。我認為你不應該獨立應付這種困難,我願意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