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知識麵,提高說話水平(1 / 1)

擴大知識麵,提高說話水平

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是說話者能夠很好地以言辭實現人際溝通交流的源泉。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說話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豐厚的知識積累。胸有成竹,欲發則出;積之愈深,言之愈佳。對交談者來說,知識是多方麵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要求;不同的人,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作為交談者,應當掌握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

(1)掌握交際應酬的起碼知識。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分子,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係必然有牽連。要想使自己的言語達到彼此交流溝通的目的,就必須掌握交際應酬的起碼知識,這樣,才能說出與當時的情境適宜的言辭。如果不懂得這些知識,在交際過程中,就會因某一細微疏忽講錯話而造成不良後果,導致交際失敗。

在日常生活中,諸如稱呼、訪友、求職、待客、赴宴、送禮、贈物、寒暄、探病、致歉、打招呼、打電話、問候、介紹別人、自我介紹、拒絕、祝賀、吊喪等等,所有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規矩。這些規矩,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約定俗成,勿需去特別地學習、鑽研;隻要不脫離社會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說話水平,就必須積極投入社會生活,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恰當的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的處世言辭。隻要掌握文明、禮貌、得體、合適的原則即可。

比如,你去別人家裏做客、拜訪,最好應電話預約。不通電話的,或其他原因而徑直上門的,人家有門鈴,應按門鈴;無門鈴,應輕叩其門。按後或叩後要稍待一下,若無動靜,再按或再叩第二次。一般說來,按、叩第二次後仍無動靜,就不宜再按、叩下去。這種情況說明一是主人不在家,二是此時主人不願讓人打攪。若主人開門後,應先向主人問好。待主人請你人室時,要留心是否要換拖鞋,最好主動提出:“我換雙拖鞋吧。”如果來開門的是你不認識的人,則應問:“請問,這是不是某某先生的家?”得到肯定後,還得問:“他在家嗎?我是某某人,有點事兒拜訪他一下。”如果找錯了門,應當向開門者表示歉意。如果需向其打聽你所要找的那家之所在,無論其是否知道、指點,都應表示謝意。

(2)掌握社會生活中方方麵麵的常識。

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識指的是。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勿需潛心去學;隻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

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與人溝通交流的目的,必須具備社會生活中方方麵麵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等,一個既是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如果不諳世事,也會被看成“書呆子”,說話、辦事的時候容易鬧笑話、受挫折,成為被別人輕視和嘲諷的對象。

世事知識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但有時對某些世事知識,人們卻沒有實踐的機會或可能。比如你從甲地到乙地,對甲地的世事知識,你可能具備,而對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備了。但你卻不能沒有言辭的表達。怎麼辦呢?這就得學、得問。孔子有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我國曆來也有“入鄉隨俗”之說,到哪個地方,就要了解哪個地方的世事。這樣才能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顧乙地的世事,都會自討苦吃。

(3)廣博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

天文、地理、曆史、文學、藝術、哲學、經濟、法律等等方麵的知識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開拓視野,從而使表達者的言辭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這種知識的獲得,要靠孜孜不倦的學習。隻有不斷地學習吸取,言辭的表達才會有不斷的生命力。在人際交往中,某方麵的文化知識不足,就不要輕易涉及這方麵的話題,倘若擅自發言,鬧笑話,會影響交際效果。

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行業,每一個行業都有專門的知識。一個人處在哪個行業,從事什麼工作,應當具備本行業、本專業的知識。

專業知識的獲得,一是靠學習,二是靠實踐。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即使原來專業知識積累很厚的,在新的形勢下,也會產生許多的盲點,如果不認真學習,既不利於自己的工作,更不利於本行業言語的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