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說服他人,有“法”可依(1 / 2)

在生活中,需要你說服的對象有很多,比如父母、上司、朋友;需要你說服的情況也很多,比如家庭糾紛、工作矛盾、人際往來。如果想要在任何人、任何事麵前都能“厚黑”處之,沒有幾招有效的說服小手段是絕對行不通的。

(一)帶有目的去說服要有明確的說明目的,所說的話都要緊緊地為總目的服務。

相傳古時,有一位父親得知兒子染上了賭博的惡習,便給他寫了一首戒賭詩,以詩說理規勸。詩曰:“貝者是人不是人,隻因今貝起禍根。有朝一日分貝了,到頭成為貝戎人。”兒子看後,不解其意。父親給他一一指道:“貝者是賭’,‘今貝是貪’,‘分貝是貧’,‘貝戎是賊’。賭、貪、貧、賊是每一個賭徒的必由之路。”兒子聽了,立刻醒悟,棄賭從良,自食其力。

這位父親勸子戒賭方法巧就巧在:第一,以詩勸子方法新穎,讓兒子去思考其中的含義;第二,當兒子百思不解時,一語道破詩意,道出“賭博必定貧窮,強盜出於賭博”的道理,使兒子恍然大悟。這種有目的的因勢利導方法往往能收到較好的勸說效果。

(二)有步驟地去說服既有總體設計,又有分步計劃。每一步怎樣因勢利導,怎樣發問,談話前都要深思熟慮,胸有成“話”。這樣,環環緊扣,步步深入,最後矛盾突現,誘使對方在無法解決的矛盾麵前自我否定。

某飯店服務員劉小姐拾到顧客遺失在店內的手機,想悄悄據為己有,被領班張大姐發現,讓她上交,可劉小姐說:“手機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搶的,不上交也不犯法。”張大姐說:“小劉,你知道什麼叫‘不勞而獲’嗎?”“不知道!”劉小姐嘟著嘴回答。張大姐說:“你看,‘不勞而獲’是不經過勞動而占有勞動果實。說得確切點兒是占有別人的勞動果實!”“你什麼時候學會咬文嚼字了?”劉小姐有點兒不耐煩了。張大姐耐心地問:“你說,搶別人的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是的。”“那偷別人的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當然是的。”“那麼,拾到別人的東西據為已有是不是‘不勞而獲’呢?”“這,這……當然……”劉小姐語塞。張大姐順勢說道:“拾到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和偷、搶得來的東西,在‘不勞而獲’這一點上是相通的,除了國家法律,我們還應有一定的社會公德,再說店裏也有工作守則,拾到顧客遺失的物品要交還,你可不能犯糊塗啊!”經過張大姐的教育,劉小姐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把手機交了出來。

在這裏,張大姐避開劉小姐振振有詞的歪理,而是有意和她弄清楚一個看似與論題無關的“不勞而獲”的意義,再因勢利導她由大及小,從麵到點,步步推進,最後才切入實質性問題:拾到東西據為己有,同偷、搶一樣是“不勞而獲”,是同樣可恥的行為。一席話使劉小姐受到了教育,打消了錯誤念頭。

說服的過程是說服者對被說服者攻心的過程,也是被說服者心理漸變的過程。運用“層漸遞進”的說服技巧,從理論上講,符合心理學的基本規律,從實踐中看,隻要運用得恰當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說服效果。

(三)有預料地去說服

新轉入某班的方方同學,作業馬虎、潦草。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拿出一本字跡工整的作業遞給他說:“你看這位同學的作業寫得怎麼樣?”方方看了一眼,沒說什麼。老師又拿出一本字跡潦草、錯誤較多的作業給他看,並說:“你看這本怎麼樣?”方方看了一眼,說:“跟我的差不多。”“你再看看這兩個作業本上的名字。”老師溫和地說。這一回方方疑惑了:“都是李林的?”老師抓住時機,誠懇地說:“差的一本是李林同學去年的作業,好的這一本是他現在的作業。”然後親切地說:“你現在的作業和李林去年的作業差不多,但這不能說明你永遠是這樣。李林同學經過半年的努力,能寫出工整漂亮的作業,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像李林一樣,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將作業寫好。”

老師這段談話,言此意彼,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達到了指出不足,勉勵進步的目的。在這裏,方方的老師已經預測出他的每一個問話方方會怎樣去回答,然後他根據方方的回答順勢勸導,起到了較好的說服效果。

與人交往本身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想說服對方就要像得到對方的信賴一樣,一定要講手段、重方法,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想法,這才是最聰明的辦法。

在說服對方中,戰術多,戰術好,就容易贏得最終的勝利。同步心理是一個很好的戰術,同步心理就是,兒事想跟他人同步調、同節奏,也就是“追隨潮流主義”,是想過他人向往的生活、不願落於潮流之後的心理。

妻子:“聽說方標先生買了房子,而且還是座小型花園別墅,總共好像有90平來。真好啊!我們的一些朋友都已經陸續有了自己的家。真是讓人羨慕!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和他們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