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社會上吃得開,就得善於處世,贏得好人緣。然而,好人緣並不是自封的,而是靠會與人共事而成就的。可以說,會共事是討人青睞的有效良方。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聽好話,甚者錯誤地理解“好話”被人“尊重”。所以,會共事的人,很大程度上長於察言觀色,處世八麵玲瓏。當然,“厚黑者”的做法過分,不應提倡,例如下麵的故事中李蓮英的那一套“哄人術”就應摒棄。
李蓮英於鹹豐七年(1857 年)進宮。初進宮時他起名叫李進喜,得寵後,經慈禧太後欽賜,改名“蓮英”。在20多年的時間裏,從一個普通的八品太監,升為二品花翎總管,其升遷之速,在清代二百多年的曆史中是獨一無二的。
李蓮英之所以能夠深得慈禧太後的寵信,迅速獲得成功,其秘訣並非由於傳說中講的他掌握有高超的梳頭技巧,而是由於他時時刻刻地揣摸主子的心理性格、脾氣秉性、習慣愛好,絞盡腦汁地討取主子的歡心,說白了也就是他會共事兒。
李蓮英的值班房離慈禧太後的寢宮很近。慈禧太後是個權力欲極強的獨裁者,但是作為一個女人,在她性格的另一麵,感情也同樣是十分脆弱的。她最害怕的是孤獨和寂寞,時時需要有人能陪伴她消磨除了從政以外的無聊時光。幾十年來,在她身邊的所有奴婢中,除了早年被丁寶楨處死的安德海外,唯有李蓮英最能善解人意了。晚清宮廷太監劉興橋、趙榮升等人回憶說:“清代末年,女主子裏寡婦多,當權的西太後,雖然有好多事要做,但是日子過得也是怪無聊的……能解西太後心煩的是太監李蓮英。李蓮英最會服侍她,成了她離不開的人。兩人感情非常密切。在閑暇時,慈禧太後有時也到李蓮英的值班房轉一轉。每當這個時候,李蓮英都是受寵若驚,他想盡各種辦法來表示他對慈禧太後的尊敬和忠心。比如,凡是慈禧太後到他那裏坐過的椅子,他都用黃色緞子布覆蓋起來,不許包括自己在內的任何人再來使用。”
我們且不論李蓮英奸猾,就他的為人處世技巧而言,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後過六十歲生日。各級文武官員,紛紛向這位掌握大權的最高統治者貢獻奇珍異寶,古玩字畫,希望討“老佛爺歡心,從而加官晉爵。李蓮英要大異於各官所為,便耍個新花招,討慈禧歡心。
李蓮英十分了解慈禧的心理活動。以往每年過生日,慈禧都要將一些鳥兒、魚兒“放生”,以顯示自己的慈善仁德。李蓮英想借“放生”的機會露一手幾個月前,李蓮英就冥思苦想籌劃這件事。
他事先買了許多黃鳥、畫眉等,進行專門馴養,以鳥食作誘餌,讓其進籠出籠,聽從指揮。久而久之,他馴養的鳥兒,隻要籠子一打開,就飛出去,在周圍繞房屋或樹木飛幾圈後又乖乖地飛回籠內覓食。
慈禧太後六十歲生日那天,如往年一樣,在眾多太監、宮女的簇擁之下,緩緩地來到萬壽山下,表演她的傳統節目——“放生”。
人們紛紛把早就準備好了的鳥籠提到慈禧眼前,而此時的李蓮英卻“禮讓三分”往後躲。慈禧一連“放生”了數十籠鳥兒,各鳥皆騰空而去。人們不斷報以笑聲、歡呼聲讚譽這位大積陰德的老佛爺。眼看“烏兒放生”將要結束時,李蓮英提著鳥籠,雙手舉過頭頂:“請老佛爺放生!”慈禧用同樣的動作去打開這最後一個鳥籠,鳥兒和其他鳥兒一樣飛出了籠子。但是,不同的現象發生了;放出去的鳥兒在宮殿綠樹之間飛了幾圈後,又飛回了原來的鳥籠!
在場的人們一看,知道李蓮英做了“手腳”,但都不敢吭聲。慈禧太後心中納悶,就問李蓮英:“你的烏兒為何放出去又回來了呢?”
李蓮英見有阿諛奉承的時機,立即像背書似的說道:“老佛爺皇恩浩蕩,恩及鳥獸。鳥兒感恩戴德,不忍離老佛爺而去。老佛爺洪福齊天,萬壽無疆!”
其實,慈禧太後在此時也知道“鳥兒放生回歸”是李蓮英搞的鬼,不過李蓮英的阿諛之詞聽起來十分順耳,特別在自己六十大壽這一天聽到這種話也很開心。但為了表示自己的聖明,慈禧太後還是故意斥責說:“大膽的奴才,竟敢拿些馴好的鳥兒來讓我放生,難道你敢欺蒙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