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時,袁盎和晁錯一向合不來。隻要晁錯在座,袁盎總是回避,袁盎在座,晁錯也總是回避。兩人從不同堂講話。漢景帝即位,晁錯被任命為禦史大夫。他派遣官吏調查得知,袁盎曾私自接受吳王劉濞的錢財,並向景帝報告。景帝便把袁盎免官為庶人。
吳、楚等諸侯王發動叛亂。晁錯又乘機想置袁盎於死地,他對丞史說:“袁盎接受了吳王不少錢財,專門為他們辯護,說他們不會造反。現在,吳、楚都已經造反了,還有什麼可說的?應該把袁盎抓來審問,察知他的陰謀。”
丞史卻說:“吳、楚當初還沒有造反時,要是處置袁盎,或許還能阻止他們造反。現在都已經反了,再去處置袁盎已經沒什麼用處了。再說,袁盎好歹也是個大夫,不見得會有什麼陰謀。”把晁錯給擋了回去。
晁錯正在猶豫不決時,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袁盎。袁盎心裏很緊張,心想:好你個晁錯,你一次又一次和我過不去,現在又要加害於我,我也不能坐以待斃。他連夜找到竇嬰,商量這件事該怎麼辦?竇罌曾位列三公,是朝中重臣。不久前就因為吳、楚之事被免官在家,他對晁錯早就恨之入骨。現在袁盎找上門來,他便如此這般地給袁盎謀劃了一番。
竇嬰雖說已免官,地位、影響還在,他將此事直接向漢景帝奏報,意思是說,吳、楚之所以造反,其原因袁盎最清楚,可召他上朝。袁盎上朝時一看不覺一驚,原來晁錯也在。他隻得說“吳王既可鑄錢,又可煮海水製鹽,這麼富足,怎麼會造反呢?”還說他有計謀,可以退吳、楚兵亂。景帝緊迫不放,忙問何計。袁盎說:“軍機不可泄露,不便讓人聽到。”景帝隻得把左右屏去,晁錯無奈,隻得悻悻離去。
袁盎四顧無人,便低聲對景帝說:“臣聽說吳、楚連謀,彼此書信來往,無非是為了封地之事。偏偏出了個晁錯,提議要削掉藩王之地,對其造成威脅,他們造反是衝著晁錯而來。隻要陛下將晁錯處斬,赦免吳、楚各王,歸還故地,他們定會罷兵謝罪,安然無事。要是這樣,還用得著派兵征伐嗎?”
景帝心裏清楚,晁錯是上過“削藩”之策。見袁盎這麼一說,希望就此息事寧人。於是,立即召中尉入宮,授予密詔,令其入禦史府傳旨召晁錯進宮。沒想到,車沒把他拉到宮中,卻拉到了長安東市。當晁錯明白過來時,他的腦袋已經落地了。
袁盎在晁錯的逼迫下,借皇帝這把刀,殺了自己的政敵。借刀殺人,是借助外力達到個人目的的策略。作為一種行動謀略,它要求當事人必須明確判斷各方實力與利益善於先謀後功。
[識破厚黑點睛]
1.借刀殺人,兵不刃血。
2.先謀後功,借他人的力量為己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