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舍得之間,和諧統一(1 / 2)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著也。”人的一生,總會麵對太多“魚”和“熊掌”的選擇,你如何取舍?厚黑哲學也主張在平時生活中要做到懂得取舍,隻有適當的“舍”,才會有“得”。

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在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

中國有一句俗話,即“三分知識,七分人情”,即一個人的成功,三分靠知識,七分靠一個人的做事能力。由此可見做事能力,對一個人走向成功起著關鍵的作用。

一般而言,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技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因此,既要弄技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識破、所防範、所厭惡,就應有大智若愚的各種做事應變的方法。

曆史上三國後期的司馬懿就非常精通厚黑哲學。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最初是在曹操手下當一名文學掾,即抄抄寫寫的一個小類小官員,要知道司馬懿可是一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天才運用家,然他並沒有因此而對曹操不滿意,或與其對著幹,相反,他更是兢兢業業,一味地在其底下苦幹,這是何原因呢?很簡單,此時曹操的勢力強大,若他堅持與曹操抵抗,就一定會落敗,甚至被殺,所以他主張“舍”才保身,在曹操的時期,司馬懿一直都處於下風。直到魏少帝曹芳時期,他才集中力量一舉在魏國奪權,為後來的晉代魏打開了序幕,他也被稱為三國曆史上笑到最後的唯一一位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沒有與曹操強對,他寧願“舍棄”自己做人的原則,也要繼續呆在魏國,那是因為他為得到更多能發展才能的機會。一般做事都應該公平正直,但若當別人虛偽狡詐的時候,你不妨也虛與蛇委,並予以奉承,這樣你就少了一個敵人,那麼“舍”了“優良品質”又何嚐不可?司馬懿不是就因為懂得放下自尊,在曹操手下低凋行事才能得到更多嗎?

所以,有時候為了自己的將來,並不需要任何時候都說實話,因為對方所需要的隻是能迎合他的話題,因此“舍”是一種明智之舉,有時候能舍掉的“麵子”的人,反而是個受人歡迎的人,而隻顧維護自己的“麵子”的人,則可能會不受歡迎,甚至會在實際生活中吃虧上當。

然而,很多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紅一陣白一陣,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是的,如果一個人總是自高自大,那麼,他將會孤立自我,失去別人對他的尊重,斷送他的前程。

縱觀曆史,那些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無不是因為能夠清晰地辨識事情的輕重緩急,從而正確地進行取舍。

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也是耳濡目染,可你們是否從中學到了什麼?若當初韓信“舍”不得“麵子”,那他還能在日後輔佐劉邦成就一番霸業,被封為齊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