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人糊塗方麵,有的人可謂是無與倫比。例如,《水滸傳》中的林衝,已被人多次算計,還要誠信地赴約誤入白虎堂,甚至到了黑鬆林還要說“無冤無仇,望祈饒命”的癡話,這是由老實而落入愚蠢。而三國時期的劉備裝呆作癡,則是漾略上的韜光隱晦大師。
劉備處在低穀時期,隻有暫時投向走紅運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參與了滅曹的組織,隻好裝癡,將自己的計劃隱藏到深處,屈作一菜農。不然稍稍露出蛛絲馬跡,就會遭殺身之禍。
曹操擊敗呂布,奪取了徐州,劉備因自己勢單力溥,隻好隱藏下自己獨展宏圖的宿願,暫時依附於曹操。
曹操原本對劉備不放心,消滅呂布後,讓車胄鎮守徐州,把劉、關、張一同帶回許都。既然歸順於他,也就得給些甜頭,於是曹操帶劉備進見獻帝,論起輩分,劉備還是獻帝的叔叔,所以後來人家叫他“劉皇叔”。劉備原先就是豫州牧,這次曹操又薦舉他當上了左將軍。曹操為了拉攏劉備,對他厚禮相待,出門時同車而行,在府中同席而坐。一般人受到如此的禮遇,應該高興,劉備卻恰恰相反,曹操越看重他,他越害怕,怕曹操知道自己胸懷大誌而容不下他,更怕“衣帶詔”事發。
原來,獻帝想擺脫曹操的控製,寫了一道討滅曹操的詔書,讓董承的女兒董貴人縫在一條衣帶中,連一件錦袍一起賜給董承。董承得到這“衣帶詔”,就聯合了種輯、吳子蘭、王服和劉備結成滅曹的聯盟。因為此事關係重大,一點兒風也不能透漏。於是,劉備裝起糊塗,在後花園種起菜來,連關羽、張飛都摸不透大哥為什麼變得這麼窩囊。
宋代蘇洵在《審敵》中寫道:“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為個人謀利益則思維狹隘,為天下謀利益則思維開闊。它的主要原因就是,為個人私利考慮得多,就必然將個人的利益淩駕於許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維基礎的變化必須導致思維結局的變化。所以,隻有思維開闊,不受私利的狹隘觀念所限製,才能使一個人的思維清醒、正確、明智。
“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論至德者不合於俗。”這是秦國嬴政讀《商君書》一開始就看到的兩句話。這兩句話對他影響特深,使得這個本來就心理陰暗、性格孤僻的嬴政,在接受秦國傳統文化熏陶後,變得更加冷漠、殘酷,對一切人都不信任,對眾人都仇視,惟一追求的就是個人的功利。為了個人目的,他可以忍耐旁人無法忍受的壓力,在長達數年之久的秦王之位上,甘心坐冷板凳,眼睜睜地看著呂不韋在身邊頤指氣使地發號施令。他甚至視而不見地任憑呂不韋之流出入自己母親的後宮,眼看著他們在母後的床笫間恣意歡樂。但是,這種壓抑的性格,潛藏著令人們想都沒想劍的仇恨,一旦得誌他會像豺狼一樣吃掉任何一個人。說他“居微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簡直恰當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