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合理行動及其擴展理論(1 / 3)

二、計劃行為理論

事實上,合理行動理論的設計是對人們意誌控製下的實際行為的預測。當一些行為不完全在意誌的控製下時,該模型的解釋力就會出現不足,例如,偶爾吸煙在有些情境下就不完全由個人意誌來控製,因此,需要在模型中引入一些外在變量,如情境變量和自我控製變量等,以適合對這些行為的研究。Ajzen等在原模型中引入了行為控製變量,發展為合理行動擴展理論模型,或稱為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顯然,將控製力作為一個變量,可以增加模型對習慣性行為或自動性行為的解釋力。感知的控製力與行為態度和主觀規範共同決定行為意向,同時,感知的控製力可直接作用於行為。在這裏,控製信念(trol belief)是指對行為控製可能性的知覺;知覺力(perceived power)是指對行為控製難易程度的感知;感知行為控製(perceived behavior trol)概念與自我效能的概念很相似,但兩者操作有所差別,控製信念和知覺力權重形成感知行為控製指標。

如:用這一理論來分析一個人的吸煙或酗酒行為,其決定的因素有:①對這一行動的認知和判斷;②他心中的重要人物的態度和做法;③他認定的實施難易度或可行性。

三、合情合理行動理論

從一般的行為學理論出發,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人對外界刺激的理性反應不是機械和被動的。從理性行為理論的視角來審視,人的行動或是依據效用最大化(理性)或是被感情因素所支配(非理性的)。傳統的理論對人的行動持效用最大化假設,認為人會按照最有利於自身利益的目標進行行為選擇,以獲得最大的效用。傳統理論同時也考慮到“社會規範”的作用,承認人的行動要受到社會製度、道德、倫理等製約。這些方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存在的,“親兄弟明算賬”、“劃得來或劃不來”都是理性的生動寫照。但同時我國文化也非常重視“情”,在人們的行為選擇中“情”往往與“理”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現實生活中有“重利忘義”者,同時也不乏“重義忘利”者。

從合理行動理論來看,人的一切行為由主觀意識支配,人的行為選擇要經過理性思考和推理,有了“合理”理由後才去行動。但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現實生活中人更多地“跟著感覺走”,本來認為完全有理由不去做的事情,有了“情”的介入情況可能就會變得不一樣。顯然,人的行為選擇不但要人“合理”,而且要“合情”。這是本人構建合情合理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 with affe)的假設依據。

二、計劃行為理論

事實上,合理行動理論的設計是對人們意誌控製下的實際行為的預測。當一些行為不完全在意誌的控製下時,該模型的解釋力就會出現不足,例如,偶爾吸煙在有些情境下就不完全由個人意誌來控製,因此,需要在模型中引入一些外在變量,如情境變量和自我控製變量等,以適合對這些行為的研究。Ajzen等在原模型中引入了行為控製變量,發展為合理行動擴展理論模型,或稱為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顯然,將控製力作為一個變量,可以增加模型對習慣性行為或自動性行為的解釋力。感知的控製力與行為態度和主觀規範共同決定行為意向,同時,感知的控製力可直接作用於行為。在這裏,控製信念(trol belief)是指對行為控製可能性的知覺;知覺力(perceived power)是指對行為控製難易程度的感知;感知行為控製(perceived behavior trol)概念與自我效能的概念很相似,但兩者操作有所差別,控製信念和知覺力權重形成感知行為控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