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數百萬蘇聯紅軍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英勇戰鬥,扭轉了二戰的局勢,而他們用鮮血和骸骨鋪下的階梯也讓斯大林的世界聲望達到了頂峰。斯大林在1941年第二次被美國的《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人物;在1943年11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他躊躇滿誌地與溫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平起平坐,共同討論成立取代國際聯盟的聯合國、處置波蘭國土等重要議題,和這兩位英美領袖被當時的媒體尊稱為世界三巨頭。在美國,僅在1943年的《紐約時報》上,提及斯大林的文章就多達1152篇。而在英國,由於蘇聯紅軍在東線對納粹德國的掣肘化解了英國本來迫在眉睫的亡國危機,媒體對斯大林更是敬若神明,絲毫不敢有侮慢之語。然而,就在這片歌功頌德的輿論之中,有個叫做埃裏克·阿瑟·布萊爾(Eribsp;Arthur Blair)的英國人卻始終清楚地認識到斯大林作為獨裁者的真麵目,以及蘇聯政權可怕的極權主義屬性。

1943年其實也是埃裏克·布萊爾人生中最重要的年份,正是在這一年,他開始動筆創作一部諷刺斯大林和蘇聯的小說。時年四十歲的他已經用喬治·奧威爾(Gee Orwell)的筆名出版了四部小說和三部與他的個人經曆有關的非虛構作品,但銷路都不是太好。

1934年10月,他的處女作《緬甸歲月》在美國出版,印數隻有2000冊,四個月後庫存還有976冊;1935年,他把第二部小說《牧師的女兒》賣給英國著名的出版商和社會主義者維克多·高蘭茲,隻拿到100英鎊的稿酬。他最暢銷的作品是《通往維根碼頭之路》,銷售數達到了四萬多冊,但這是因為高蘭茲為這本書印製了特別版本,專門賣給他經營的左派圖書俱樂部的會員。總的來說,1943年之前的喬治·奧威爾充其量隻能說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寫作為他帶來了足夠維持生活的收入,但並沒有讓他成為有錢人。

然而喬治·奧威爾並不是為了名利而寫作,在後來那篇題為“我為什麼寫作”的著名文章裏,他坦然承認:“自1936年之後,在我所寫的嚴肅作品中,每個句子都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並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這種創作理念,以及當時英國媒體對斯大林和蘇聯的神化,讓奧威爾覺得“非常有必要讓西歐人民看清蘇維埃政權的真麵目”。於是就在德黑蘭會議舉行的時候,剛從英國廣播公司跳槽到《論壇周刊》擔任文學編輯的喬治·奧威爾寫起了將會為他贏得巨大聲望和財富的《動物農場》。

《動物農場》的情節很簡單,它講述了裏甲農場的動物在幾頭豬的帶領下趕跑農場主人瓊斯先生、並實現自治的故事。老少校是生活在裏甲農場的一頭種豬,他認為農場動物的悲慘生活源自人類的暴虐,隻要把人類推翻,動物們就能過上美好的日子;在臨死前,他號召全體動物起來造反。老少校去世之後,另外兩頭豬——雪球和拿破侖——繼承了他的遺願,將老少校臨死前的講話改造成一套包括七大紀律的動物主義思想。造反很快取得成功,裏甲農場的主人瓊斯先生被趕跑了,動物們翻身做了主人,將裏甲農場改名為動物農場。由於擁有較高的智力,以雪球和拿破侖為代表的豬擔當起領導其他動物的重任,並在牛棚大戰中成功地挫敗了瓊斯先生試圖複辟的進攻。隨後和拿破侖意見相左的雪球在政治鬥爭中敗北,被趕出動物農場,拿破侖變成唯一的領袖。馬、奶牛、綿羊、驢、山羊、母雞、鴨子等動物辛勤勞動,奮力建設代表美好未來的風車。經過幾番磨難,風車終於修好,但動物們的生活卻始終沒有改善,甚至變得越來越差。為了改善經濟狀況,拿破侖將農場的木料賣給了瘦田農場的弗裏德裏克,結果因為收到假幣而跟對方發生了戰爭。動物農場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風車卻被弗裏德裏克這夥人炸毀了,隻能艱難地再次重建。在這個過程中,大權在握的拿破侖逐漸廢除動物主義的七大紀律,通過幾場政治運動處決了一些敢於表達不同意見的動物,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威權地位。在小說的結尾,豬不但學會了用兩條後腿走路,甚至還跟以狐狸林農場的主人皮爾金頓先生為代表的其他人類農場主把酒言歡,看到這個場景的其他動物則麵麵相覷,再也分不清豬和人有什麼區別。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數百萬蘇聯紅軍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英勇戰鬥,扭轉了二戰的局勢,而他們用鮮血和骸骨鋪下的階梯也讓斯大林的世界聲望達到了頂峰。斯大林在1941年第二次被美國的《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人物;在1943年11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他躊躇滿誌地與溫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平起平坐,共同討論成立取代國際聯盟的聯合國、處置波蘭國土等重要議題,和這兩位英美領袖被當時的媒體尊稱為世界三巨頭。在美國,僅在1943年的《紐約時報》上,提及斯大林的文章就多達1152篇。而在英國,由於蘇聯紅軍在東線對納粹德國的掣肘化解了英國本來迫在眉睫的亡國危機,媒體對斯大林更是敬若神明,絲毫不敢有侮慢之語。然而,就在這片歌功頌德的輿論之中,有個叫做埃裏克·阿瑟·布萊爾(Eribsp;Arthur Blair)的英國人卻始終清楚地認識到斯大林作為獨裁者的真麵目,以及蘇聯政權可怕的極權主義屬性。

1943年其實也是埃裏克·布萊爾人生中最重要的年份,正是在這一年,他開始動筆創作一部諷刺斯大林和蘇聯的小說。時年四十歲的他已經用喬治·奧威爾(Gee Orwell)的筆名出版了四部小說和三部與他的個人經曆有關的非虛構作品,但銷路都不是太好。

1934年10月,他的處女作《緬甸歲月》在美國出版,印數隻有2000冊,四個月後庫存還有976冊;1935年,他把第二部小說《牧師的女兒》賣給英國著名的出版商和社會主義者維克多·高蘭茲,隻拿到100英鎊的稿酬。他最暢銷的作品是《通往維根碼頭之路》,銷售數達到了四萬多冊,但這是因為高蘭茲為這本書印製了特別版本,專門賣給他經營的左派圖書俱樂部的會員。總的來說,1943年之前的喬治·奧威爾充其量隻能說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寫作為他帶來了足夠維持生活的收入,但並沒有讓他成為有錢人。

然而喬治·奧威爾並不是為了名利而寫作,在後來那篇題為“我為什麼寫作”的著名文章裏,他坦然承認:“自1936年之後,在我所寫的嚴肅作品中,每個句子都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並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這種創作理念,以及當時英國媒體對斯大林和蘇聯的神化,讓奧威爾覺得“非常有必要讓西歐人民看清蘇維埃政權的真麵目”。於是就在德黑蘭會議舉行的時候,剛從英國廣播公司跳槽到《論壇周刊》擔任文學編輯的喬治·奧威爾寫起了將會為他贏得巨大聲望和財富的《動物農場》。

《動物農場》的情節很簡單,它講述了裏甲農場的動物在幾頭豬的帶領下趕跑農場主人瓊斯先生、並實現自治的故事。老少校是生活在裏甲農場的一頭種豬,他認為農場動物的悲慘生活源自人類的暴虐,隻要把人類推翻,動物們就能過上美好的日子;在臨死前,他號召全體動物起來造反。老少校去世之後,另外兩頭豬——雪球和拿破侖——繼承了他的遺願,將老少校臨死前的講話改造成一套包括七大紀律的動物主義思想。造反很快取得成功,裏甲農場的主人瓊斯先生被趕跑了,動物們翻身做了主人,將裏甲農場改名為動物農場。由於擁有較高的智力,以雪球和拿破侖為代表的豬擔當起領導其他動物的重任,並在牛棚大戰中成功地挫敗了瓊斯先生試圖複辟的進攻。隨後和拿破侖意見相左的雪球在政治鬥爭中敗北,被趕出動物農場,拿破侖變成唯一的領袖。馬、奶牛、綿羊、驢、山羊、母雞、鴨子等動物辛勤勞動,奮力建設代表美好未來的風車。經過幾番磨難,風車終於修好,但動物們的生活卻始終沒有改善,甚至變得越來越差。為了改善經濟狀況,拿破侖將農場的木料賣給了瘦田農場的弗裏德裏克,結果因為收到假幣而跟對方發生了戰爭。動物農場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風車卻被弗裏德裏克這夥人炸毀了,隻能艱難地再次重建。在這個過程中,大權在握的拿破侖逐漸廢除動物主義的七大紀律,通過幾場政治運動處決了一些敢於表達不同意見的動物,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威權地位。在小說的結尾,豬不但學會了用兩條後腿走路,甚至還跟以狐狸林農場的主人皮爾金頓先生為代表的其他人類農場主把酒言歡,看到這個場景的其他動物則麵麵相覷,再也分不清豬和人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