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誰都想要的富貴:秉持正確的名利觀(1 / 3)

忍對虛名,就是要放棄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放棄虛名,不是笨人所為,而是智者的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名聲和榮譽麵前應該采取忍讓和放棄的態度固然不易,但是隻要加深自身的修養,認識到虛名的害處,棄之有何可惜呢?

不要為虛名所累,那麼在做人、做事中都要有意地把握進退的法度。

當進則進,一往無前;當退則退,明哲保身。不該自己出頭的時候出頭,為了出風頭而出頭;或者做事不想後果得失,隻求虛名,是一種不成熟的社會學,隻會害人害己。

做好事,做實事,發自良心,順應人情,利於眾人,這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尺度。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該留下的必然留下;不該留下的,欺世盜名,終會被時空湮沒其聲名。知此是一種知人知世的智慧,行此更是一種偉大的、超凡的人格。

為了名譽,無論成功失敗,無論他人說法如何,無論境遇好與壞,自己都須穩穩地把握自己。

虛名是人心靈上的大包袱,讓人沒有一刻輕鬆,讓人失去自我,讓人失掉別人的尊重與承認,更危險的是貪慕虛名可能會成為對手的機會,到時受到的傷害有多慘重,卻是無可估量的。

我們以赤子之身來此世界,當以赤子之心走過此世界,此為留取清白在人間。此無聲名,亦無功利,然而這也是莫大聲名,莫大功利了。所以,我們的先哲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事實上,人生的規則也正是如此奇妙,貪慕虛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譽;沽名釣譽,無所不用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紅樓夢》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好了歌》,眾生若是要“好”就要學著“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甄士隱在聽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之後說了一段解詞也正是此意: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篷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有禮讓才有良性競爭

忍對虛名,就是要放棄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放棄虛名,不是笨人所為,而是智者的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名聲和榮譽麵前應該采取忍讓和放棄的態度固然不易,但是隻要加深自身的修養,認識到虛名的害處,棄之有何可惜呢?

不要為虛名所累,那麼在做人、做事中都要有意地把握進退的法度。

當進則進,一往無前;當退則退,明哲保身。不該自己出頭的時候出頭,為了出風頭而出頭;或者做事不想後果得失,隻求虛名,是一種不成熟的社會學,隻會害人害己。

做好事,做實事,發自良心,順應人情,利於眾人,這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尺度。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該留下的必然留下;不該留下的,欺世盜名,終會被時空湮沒其聲名。知此是一種知人知世的智慧,行此更是一種偉大的、超凡的人格。

為了名譽,無論成功失敗,無論他人說法如何,無論境遇好與壞,自己都須穩穩地把握自己。

虛名是人心靈上的大包袱,讓人沒有一刻輕鬆,讓人失去自我,讓人失掉別人的尊重與承認,更危險的是貪慕虛名可能會成為對手的機會,到時受到的傷害有多慘重,卻是無可估量的。

我們以赤子之身來此世界,當以赤子之心走過此世界,此為留取清白在人間。此無聲名,亦無功利,然而這也是莫大聲名,莫大功利了。所以,我們的先哲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事實上,人生的規則也正是如此奇妙,貪慕虛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譽;沽名釣譽,無所不用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紅樓夢》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好了歌》,眾生若是要“好”就要學著“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甄士隱在聽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之後說了一段解詞也正是此意: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篷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有禮讓才有良性競爭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論語·八佾》

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為了正義的目的,我們要不擇手段”,現代人斷章取義,不看前麵的前提,就抓住後麵的半句話,這樣一來就壞了,整個亂套了。對於維持一個良好的競爭有序的社會隻有害處,沒有絲毫益處。孔子認為一個君子不是真的“無所爭”,而是“其爭也君子”。什麼意思呢?孔子舉了一個“射”為例,古人講“六藝”,也就是禮、樂、射、禦、書、數。我們從一些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射箭比賽,當然這個“射”字可不簡單地代表射箭。古人就算是比賽也還要作揖,結果出來的時候,贏了的一方要說“承讓”,輸了的一方要說“領教”,這就是“其爭也君子”的表現。現在很多人可不這樣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謂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我們在批判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已經失掉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精華。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民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