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也是開悟之道(1 / 2)

乞食也是開悟之道

在古代印度,佛家僧尼一大的修行生活是這樣開始的:天蒙蒙亮時,守城的衛兵就將全城三十二扇堅固的城門打開了。這時,居住在城外已修完早課的比丘們,便陸陸續續進了城,於托盂缽,沿街走巷地乞食。佛經記載,“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農缽。洗足已,敷座而坐。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農缽洗足”。

在古印度,沙門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出家人的隊伍中,王公、貴族、大商費等上層家庭的子女占了相當比例。托缽乞食的比丘不管走到誰家門口,這一家的主人都會把自己家中最好吃的食物端出來。乞得食後,便返回到城外山林中自己的居處。吃完飯,洗缽畢,便拿出自己的壇墊去坐禪。

佛陀在世時的印度,幾乎所有的宗教師,都是通過乞食的方式獲得生活的所需。施主家裏吃什麼東西,就給什麼東兩,不給出家人單獨去做,隨緣而不攀緣,不選擇所施給的飯食。這類乞食的僧人,和以行乞為生活手段的普通乞丐是不同的。佛家認為,做梵行的人,修行與弘法並行,有道的人不會為自己向人乞食的行為感到可恥,因為他的目的在於隨時隨處說法利益眾生,並不在貪口福,也不是無謀生能力的落泊者。在印度,乞食的沙門是受人尊重的。因為一個人能放棄五欲諸物的占有,為追求真理而活著,這種人自然是應該受人尊敬的。佛教信徒所追求的,是過上一種悟道的生活。因此,他們對世界萬物所關心的,是如何從中得到佛理的解悟。在飲水吃飯這類問題上,抱的也是同樣的態度。

修禪要過簡樸生活

佛教認為,一個連吃飯都難以保證的人,是談不上修好禪的。修習禪定的人需要具備一些必要條件。這些條件,據《莊嚴經論》說有六種: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斷諸雜務、少欲知足、近善知識。其中,“衣食具足”就是關於飲食的規定。在修禪的過程中,修習者要調節好飲食、睡眠、身、心、氣息這五件事情。對於飲食,佛教要求,不能過飽,也不能過饑。佛教還規定,要忌食不幹淨、不宜食的食物。《薩迦格言》說:“聖人無論怎樣困苦,也不吃來自罪惡的食物。”這些都是有利於信徒們修行的。

通過乞食獲得生存的日常用物,這也決定了出家人要過簡樸的生活。佛教僧團成立之初,佛製比丘要遵守四種生活規定:一著糞掃衣,二常行乞食,二依樹下坐,四吃腐爛藥。糞掃衣,是撿世俗人扔掉的破衣褲、爛布,拿來洗淨後縫製僧衣,也稱“衲衣”、“百衲衣”。常乞食,是隻食乞討來的飲食,不接受信徒的請客。樹下坐,是住在樹下,不住房舍。吃腐爛藥,是生病了,就吃俗人吃完倒掉的藥。比丘之所以不得自己烹飪熟食,必須循方行乞,有幾種意義:一是為了福利眾生,因為三寶是世間最上福田,乞食能令施者種福;二是為了讓人不驕慢,乞食可令貴族出家的人,去除掉昔日驕慢的習氣;三是為了知身是苦,佛陀製定乞食之法,其目的就在於破除隻知自我不知大我的“我相”,降伏驕慢性情,遠離使人起物欲、貪欲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