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康中,累遷契丹行宮都部署。上嚐謂群臣曰:「北樞密院軍國重任,久闕其人,耶律阿思、蕭斡特剌二人孰愈?」群臣各譽所長,陶隗獨默然。上問:「卿何不言?」陶隗曰:「斡特剌懦而敗事<三>;阿思有才而貪,將為禍基。不得已而用,敗事猶勝基禍。」上曰:「陶隗雖魏徵不能過,但恨吾不及太宗爾!」然竟以阿思為樞密使。由是阿思銜之。
九年,西圉不寧,阿思奏曰:「邊隅事大,可擇重臣鎮撫。」上曰:「陶隗何如?」阿思曰:「誠如聖旨。」遂拜西南麵招討使。阿思陰與蕭阿忽帶誣奏賊掠漠南牧馬及居民畜產,陶隗不急追捕,罪當死,詔免官。久之,起為塌母城節度使。未行,疽發背卒。
陶隗負氣,怒則須髯輒張。每有大議,必毅然決之。雖上有難色,未嚐遽已。見權貴無少屈,竟為阿思所陷,時人惜之。二子,曰圖木、轄式。阿思死,始獲進用。
蕭塔剌葛,字陶哂,六院部人。素剛直。太祖時,坐叔祖台哂謀殺於越釋魯,沒入弘義宮。世宗即位,以舅氏故,出其籍,補國舅別部敞史。
或言泰寧王察割有無君心。塔剌葛曰:「彼縱忍行不義,人孰肯從!」他日侍宴,酒酣,塔剌葛捉察割耳,強飲之曰:「上固知汝傲狠,然以國屬,曲加矜憫,使汝在左右,且度汝才何能為。若長惡不悛,徒自取赤族之禍!」察割不能答,強笑曰:「何戲之虐也!」
天祿末,塔剌葛為北府宰相,及察割作亂,塔刺葛醉詈曰;「吾悔不殺此逆賊!」尋為察割所害。
耶律敵祿,字陽隱,孟父楚國王之後。性質直,多膂力。
渺割作亂,敵祿聞之,入見壽安王,慷慨言曰:「願得精兵數百,破賊黨。」王嘉其忠。穆宗即位,為北院宣徽使。上以飛狐道狹,詔敵祿廣之。
明年,將兵援河東,至太原,與漢王會於高平,擊周軍,敗之,仍降其眾。忻、代二州叛,將兵討之。會耶律撻烈至,敗周師於忻口。師還,卒。
論曰:忠臣惟知有國,而不知有身,故惡惡不避其患。阿剌以諂諛不法折蕭革,陶隗以用必基禍言阿思,塔剌葛以忍行不義徒自取赤族之罪責察割,其心可謂忠矣。言一出而禍輒隨之。籲,邪正既不辨,國焉得無亂哉!
一∶ 西平郡王 平,原誤「北」。據紀重熙二十一年四月改。
二∶ 北府宰相兼南院樞密使 按紀清寧元年八月作「北府宰相,權知南院樞密使事」。
三∶ 斡特剌懦而敗事 斡,原作「訛」。據上下文改。
大康中,累遷契丹行宮都部署。上嚐謂群臣曰:「北樞密院軍國重任,久闕其人,耶律阿思、蕭斡特剌二人孰愈?」群臣各譽所長,陶隗獨默然。上問:「卿何不言?」陶隗曰:「斡特剌懦而敗事<三>;阿思有才而貪,將為禍基。不得已而用,敗事猶勝基禍。」上曰:「陶隗雖魏徵不能過,但恨吾不及太宗爾!」然竟以阿思為樞密使。由是阿思銜之。
九年,西圉不寧,阿思奏曰:「邊隅事大,可擇重臣鎮撫。」上曰:「陶隗何如?」阿思曰:「誠如聖旨。」遂拜西南麵招討使。阿思陰與蕭阿忽帶誣奏賊掠漠南牧馬及居民畜產,陶隗不急追捕,罪當死,詔免官。久之,起為塌母城節度使。未行,疽發背卒。
陶隗負氣,怒則須髯輒張。每有大議,必毅然決之。雖上有難色,未嚐遽已。見權貴無少屈,竟為阿思所陷,時人惜之。二子,曰圖木、轄式。阿思死,始獲進用。
蕭塔剌葛,字陶哂,六院部人。素剛直。太祖時,坐叔祖台哂謀殺於越釋魯,沒入弘義宮。世宗即位,以舅氏故,出其籍,補國舅別部敞史。
或言泰寧王察割有無君心。塔剌葛曰:「彼縱忍行不義,人孰肯從!」他日侍宴,酒酣,塔剌葛捉察割耳,強飲之曰:「上固知汝傲狠,然以國屬,曲加矜憫,使汝在左右,且度汝才何能為。若長惡不悛,徒自取赤族之禍!」察割不能答,強笑曰:「何戲之虐也!」
天祿末,塔剌葛為北府宰相,及察割作亂,塔刺葛醉詈曰;「吾悔不殺此逆賊!」尋為察割所害。
耶律敵祿,字陽隱,孟父楚國王之後。性質直,多膂力。
渺割作亂,敵祿聞之,入見壽安王,慷慨言曰:「願得精兵數百,破賊黨。」王嘉其忠。穆宗即位,為北院宣徽使。上以飛狐道狹,詔敵祿廣之。
明年,將兵援河東,至太原,與漢王會於高平,擊周軍,敗之,仍降其眾。忻、代二州叛,將兵討之。會耶律撻烈至,敗周師於忻口。師還,卒。
論曰:忠臣惟知有國,而不知有身,故惡惡不避其患。阿剌以諂諛不法折蕭革,陶隗以用必基禍言阿思,塔剌葛以忍行不義徒自取赤族之罪責察割,其心可謂忠矣。言一出而禍輒隨之。籲,邪正既不辨,國焉得無亂哉!
一∶ 西平郡王 平,原誤「北」。據紀重熙二十一年四月改。
二∶ 北府宰相兼南院樞密使 按紀清寧元年八月作「北府宰相,權知南院樞密使事」。
三∶ 斡特剌懦而敗事 斡,原作「訛」。據上下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