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滿不在乎地說:“不會的,我的牙白極了,不會長蟲牙的。”
媽媽一點辦法也沒有。
小熊不但不刷牙,連口也不漱,每次睡覺前他還要吃糖和餅幹。這下牙縫裏就塞滿了餅幹渣。
“弟弟,弟弟,快醒醒。”大怪歡快地叫著,推醒了小怪。
“什麼事啊?”小怪問。
“我們有救了。快鑽出來。”大怪拉著小怪,從牙縫中鑽出來。啊,小熊的牙縫中有那麼多的食物,他們高興極了。美美地吃個飽,渾身有力氣,就開始鑽洞了。他們用那堅硬的嘴很快就把小熊的牙齒打了好幾個洞,然後他們住進去。住在牙齒房子裏,真是舒服極了,他們一高興,就跳起了雙人舞,這一跳,小熊的牙就疼起來了。
牙一疼,小熊就什麼也幹不了。吃東西疼,喝水疼,吸口氣也疼。小熊整天疼得眼淚汪汪的,好可憐。
媽媽請來了山羊醫生。
山羊醫生檢查完後,說:“孩子,現在治療還不遲,如果晚了,這牙齒就得拔下來了。”
“那,怎樣能治好牙疼呢?”小熊問。
山羊醫生說:“辦法隻有一個,每天早晚要刷牙涑口。因為,牙膏是專門對付大怪和小怪的。隻要大怪和小怪一聞到牙膏味,就嚇跑了。”
刷牙漱口原來這麼重要啊,小熊默默地想。
從此,小熊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主動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刷牙。”而每次吃完飯後,小熊就說:“媽媽,我要漱口。”
媽媽高興地誇讚小熊是個好孩子。
自從小熊養成了每天刷牙漱口的好習慣,他的牙齒再也沒疼過。
那麼,大怪和小怪呢?早被牙膏給殺死了。
詢問孩子:它這樣做對不對?你有這個不良習慣嗎?
[七天計劃]
周一,晚上,睡覺前觀看家長刷牙,讓孩子看看,比較一下刷牙前後,口腔及牙齒的清潔程度有什麼變化。讓孩子聞聞兒童果味牙膏有什麼味道,更可以讓他們自己輕輕抹一些,仔細看看、嗅嗅,反複擺弄牙刷(注意提醒孩子,不要用手觸摸毛刷部分),使對牙刷、牙膏產生好感和需要的動機。
周二,讓孩子為媽媽的牙刷擠好牙膏,幫助媽媽倒好漱口水,孩子的牙具與家長的同放一處,待孩子對擠牙膏有興趣時,引導孩子在自己的牙刷上擠好牙膏,媽媽當即引導孩子說:“我們一起刷牙好嗎?我可以聞到你用的牙膏氣味,你也可以聞到我用的牙膏氣味,我可以看到你的牙齒變清潔了,你也可以看到我的牙齒變得白多了。孩子好奇,第一次刷牙的時機到了。
周三,同孩子一起看看口腔衛生的電視片或圖片,講述故事,使孩子再一次的明確刷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產生主動刷牙的欲望。家長應該講清楚堅持刷牙的道理。介紹保持口腔清潔衛生的一般知識。通過講故事看電影、電視節目,教孩子懂得健康的身體,要有好的牙齒。孩子理解刷牙的目的和作用,就會主動要求刷牙,要注意為兒童選擇合適的牙刷和牙膏。如兩排毛的,牙刷長短、粗細適合兒童使用,使用果味牙膏要比一般成人用的牙膏或藥物牙膏更為孩子樂於接受。還要防止孩子吞食牙膏的現象出現。
周四,同家長一起刷牙。刷完以後相互檢查,比比誰刷的最幹淨。讓孩子看牙膏廣告。
周五,媽媽同孩子玩遊戲,孩子可以扮演爸爸或媽媽,帶娃娃去醫院檢查孩子是不是有齲齒,請醫生診治(媽媽扮演醫生),指導怎樣防治牙病。讓孩子自己按故事裏麵的情節編一些台詞,講明不刷牙的危害。
周六,鞏固前幾天的成績,堅持刷牙,早、晚各一次,家長指導,教會方法。同時運用表揚的方法,激勵孩子。
周日,帶孩子去商店購買孩子喜歡的牙膏,以資鼓勵,或為孩子拍照留念,照片可以鑲嵌在孩子的生長日記本上。讓孩子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我學會刷牙了》。
(家長可根據孩子具體情況按七天計劃思路添加、更改、重複有關內容)
[家長必知]
小孩子的牙齒及牙齦發育尚未完成,比較嬌嫩,刷牙的動作不適當常會弄疼孩子。上述原因造成孩子不喜歡、不願意或拒絕刷牙。
有的牙醫專家不大主張讓小孩刷牙,使家長在堅持讓孩子刷牙的問題上,態度曖昧能堅持始終如一,造成小孩刷牙時的心理負擔。
小孩子能不能學會刷牙、堅持刷牙,實踐證明是可以做到的。教會孩子刷牙是應該的,而且同樣是培養他們獨立生活能力的一項內容,是孩子力所能及的。
小熊滿不在乎地說:“不會的,我的牙白極了,不會長蟲牙的。”